2020温州中考试卷命题组专家权威解读内容

教育百科2022-09-10 01:51:35未知

2020温州中考试卷命题组专家权威解读内容

  数学

  依课标稳中求新 重素养彰显本质

  今年,温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数学试卷,严格遵循《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内容范围与要求进行命题。纵观整卷,稳中求新,注重“四基”考查,兼顾两考合一,知识覆盖面广,具有良好的“检测与导向”功能,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回归教材,融数学文化于经典图形

  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教材,是本卷的特色之一。借助教材中出现的“勾股图”进行编制,既能集知识考查和文化传承于一体,又能对数学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第10题:

  

  本题构图简洁,考查了特殊三角形、正方形、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等重点几何知识,解法多,入口宽,既可以从“勾股图”中的直角三角形作为思考起点,也可以利用相似将已知线段之比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无论是代数分析或几何推理,都能呈现出“勾股图”所蕴含的数学文化之美,同时也是对教材的一种挖掘和开发。

  二、数学建模,蕴PISA理念于综合实践

  在综合与实践部分,课标指出要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这一目标也正蕴含了国际上PISA测试的理念。如第16题:

  

  本题以测量河对岸的矩形场地大小为背景,利用巧妙的测量方法,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再结合推理计算获取尺寸。题目借助矩形的特征,融合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相关知识。将真实情境转化为几何问题来解决,蕴含PISA理念,突出考查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等能力,要求学生具备直观想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三、动静结合,显高阶思维于能力考查

  中考具有毕业与升学的双重功能,追求素养立意,能力考查,倡导教学走出“题海”。本卷在压轴题设计上,突破传统考查方式,将知识、技能、方法与高阶思维有机融合,体现初高衔接。如第24题:

  

  本题以四边形为背景,主要考查平行线、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一次函数、方程等初中数学核心知识,将“函数”与“动点”完美结合,体现“动”与“静”的相互关联。尤其是第2小题,需要结合具体的几何情境理解一次函数表达式的实际意义。各小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较好地渗透了转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方程等思想方法,彰显数学本质,体现素养立意。

  总之,今年试题立足课标,稳中求新,将教材资源有效整合,重视知识的应用和数学本质的探究,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关注教、学、评的一致性,对今后的课堂教学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英语

  坚持方向 考查能力 关注学情

  突如其来的疫情与听力口语考试的取消打乱了考生的复习节奏。为最大程度保证考生权益,减轻他们的焦虑,市教育局决定英语试卷分值保持120分不变,并要求将因试卷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因此,2020年的英语试卷是一份既有所坚持,又与往年有所不同的试卷,具体如下:

  一、坚持方向 突显学科育人功能

  试卷命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卷中文本的选择和答题任务设计体现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考生在答题同时,了解外国优秀文化、先进科学技术,并宣传我们丰富多样的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如:完形填空文本中的故事主人公Roger看似喜欢欺负同伴,但实际上却胆大心细、机智有担当。

  阅读B篇介绍了俄罗斯传统民族乐器Balalaika的特点、发展历史以及俄罗斯人喜欢它的原因。阅读C是一篇有关Tide(潮汐)、潮汐能利用及其优缺点的科普文章。考生通过答题可学到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知识。

  阅读理解D篇改写自短篇小说《竞选州长》,故事通过马克•吐温竞选州长的经历,揭露美国社会看似民主自由,实质自私虚伪、尔虞我诈的本质。书面表达题要求考生写一篇介绍年夜饭的短文。年夜饭是中国阖家团聚的重要活动,它内涵丰富,里面许多菜肴还带着家人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在中考试卷中加入介绍中国文化的试题,可有效引导教学关注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让外国朋友加深对中国文化习俗的了解,增进友谊。

  二、考查能力 广泛覆盖课标内容

  试卷持续了温州市英语试卷特有的标准参照为主,常模参照为辅,留有一定展示余度的试卷架构,为不同水平的考生提供了展示其能力的空间。命题组将《英语课程标准》中重要且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都纳入了今年的试卷,话题涉及面广,全面测试语言能力,多维度考查思维品质。

  试题测试考生在真实语境中准确表达的能力,如:单项选择第8题 – Have scientists found life on Mars? – Not yet, but I think they _____ it some day.(答案:D. will find,话题“宇宙”来源于教材8BM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英国牛津镇的一份旅游指南(阅读A篇),快速找出The first bus tour上午9:30从哪里出发,一张24-hour family ticket要多少钱,以及游客可以在牛津的Magdalen College干什么等有实际意义的信息。试卷还测试考生综合、分析,再做出正确判断的高阶思维能力,如阅读C篇后:What advantage does tidal energy have? How can we make better use of tidal energy? 阅读D篇后: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bout Mr. Twain according to his story? Who could be the person making Mr. Twain dirty? 主观题Why did Mr. Twain finally decide to give up running for Governor?

  试卷对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提出了要求。由于教材有关于春节的内容(7AM10),所以让考生写一篇介绍年夜饭的作文并不难,但要在110词左右的篇幅内写出一篇优秀短文实则不容易:考生要判断西方人最可能感兴趣的点,行文要符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语言要准确并富有可读性,书写要规范。

  三、关注学情 适当控制试卷难度

  基于今年的特殊学情,试卷比往年更注重测试考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基本运用能力,难度也有明显降低。

  在语言知识水平部分:大部分单项选择题考查考生必须掌握的常用知识条目,话题来自教材所学;词汇运用题中的考点也都是考生日常课堂中的熟词;完型填空题的文本语言简单易懂,大部分所需填入的内容都可从上下文中得到明显的线索,而且也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常用词、词块及用法。

  在运用能力部分:阅读A篇仅需考生根据提问,通过扫读(scan)即可找到正确答案。阅读B、C篇文本长度分别是256词、346词,生词率分别是1.95%和0.9%,文本的长度和难度比往年有明显下降,如:C篇的文本结构难度系数仅为9.0(低于往年的约11.5)。设问难度也比往年同类试题要低。

  社会·法制

  价值先导·基础为重·素养为要

  2020年温州市中考社会·法治卷以落实立德树人彰显德育底色,以坚定文化自信体现精神引领,反映了学科价值导向的鲜明特色。试题进一步优化考查内容、改革考查方式,在命题立意、素材选择、情境建构和问题设置等方面守正出新,突显了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

  一、坚持一种情怀:厚植家国情怀,强化育人功能

  始终坚持一种情怀:每一场考试都是一次再教育的过程,让每位考生都经历一场思想的洗礼,为学科落实“立德树人”助力。

  2020年社会·法治卷引导考生客观认识古今中国、冷静理性看待世界变化。全卷以反映近代中国现代化转型、讴歌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谱写改革开放成功经验、再现新时代创新发展为试题材料,充分发掘正确的价值取向,升华现实意义。

  如,第4、5题,围绕“新冠疫情”讲好中国故事。从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者,到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无私分享,从一个人到一批人,从中国先行到国际合作,考生在答题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中国人民的大爱精神和国家的大国担当。第22题,聚焦龙港从“第一座农民城”到首个“镇改市”的历史跨越,这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也是温州人精神的真实写照。讲好中国故事,更要讲好家乡故事,本题引导考生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创新”的超越意识。

  第20、23题,关注“水土流失”和“区域协调发展”等现实问题,于潜移默化中向考生渗透了人地和谐之美及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培养考生树立因地制宜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坚守一个立场:聚焦关键能力,强化知识运用

  始终坚守一个立场:不以记忆技能为考查的中心,不直接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从而避免学生陷入到死记硬背的窠臼中。我们强调强调真实情境中运用学科知识以解决现实问题,突显学科关键能力和学生思维品质的综合考查。

  1.从综合性视角,加强对新时代公民科学认知和法治思维的考查。

  法治时代,一方面要求每位公民坚持科学思维方法,实事求是,全面、理性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全体社会成员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思维。

  如,第8、9题,分别以本年度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法典颁布与启动香港国安立法为背景材料,有效聚焦“思维”,引导学生科学辨识不同法律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国家维护香港法治秩序和根本利益之举所产生的价值意义。第21题,以“强制报告制度的建立”引领考生共同思考未成年人保护这一社会永恒话题,通过适度变焦“问题”、合理定焦“观点”,给考生留足个性表达的机会和空间,考查其法治意识和认知水平的同时,也希望考生能够根据思考,关注自身、关注社会,强化公共参与意识。

  2.从整体性视角,注重对新情境下历史思维建构能力的评价。

  2020年社会·法治卷进一步凸显了历史学科能力与社会需求、时代需求的结合,要求考生能够整合学科知识和历史信息获取能力、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表述能力这三大关键能力,横向联系、纵向贯通,在“概括-建构-迁移”的过程中实现认识与价值的双重统一。

  如,第25题,以微焦镜头回眸百年中国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在新潮涌动中体察1920年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发展、对党诞生与国民革命的铺叙奠基,从而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总体特征。

  从杜威和罗素两大哲学家先后来华造成的不同影响,到一个个历史事件中倒映出的复杂变化,从政治领域的变动到知识分子的探求,乃至中国近代文明的进步,试题既要求考生对史事按照一定标准概括分类、理解特征,又要求其对同一类历史事件作价值判断,运用高阶思维建构多个史事、概念间的关系,再现某个时段历史过程的发展全貌。试题整体设计需考生将材料组织成有逻辑关系的叙述,在这个过程中,考生要对基本史实进行分析和概括,然后运用时序、因果、影响等概念进行叙述。完成这种建构需要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从实践性视角,凸显对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和区域发展评价的考查。

  地理学科与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

  2020年社会·法治卷依然将区域认知作为考查重点,以典型区域为生活化情境设置真实问题,要求考生在理解与掌握学科核心知识的前提下,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典型区域的独特性、差异性,运用系统思维整体认识区域差异与区域联系,从而落实交流与互补的区域发展原则。如,第23题,以塔里木盆地独特的农业生产和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建构试题情境,通过小切口设问和案例式分析精准测评考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从“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分析”向“区域差异与联系”的有效过渡,要求考生在地理信息转化的基础上形成有效认知。

  三、坚定一份信念:引领教学改革,强化素养导向

  始终坚定一个信念:将中考对教学的导向功能发挥到极致,引导社会·法治课堂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变,切实提升学生的素养水平。

  2020年社会·法治卷基于引导教学的功能定位,以关注考生学科素养为本,以融合学科前沿和社会生活为要,着力破除教学中一些固化、僵化的顽瘴痼疾,从整体上来说,素养考查种类齐全,能力层次考查分明。如,第15题,从近年来丝绸之路纵深研究的学术著作中选材,考查中外文化交流;

  第18题,以中国近代史新兴领域接受史研究为取材空间,引导学生认识政治因素影响下《义勇军进行曲》的群众当下认同。

  第24题,聚焦美国学者斯文·贝克特全球史的研究方法,以全球棉花产业为载体,对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作重新解答。这些试题强调的是学生真懂会用,同时也建构起了连接中考与教学的桥梁。试题中揭示主题的主要路径和问题设计的重要方略,史实、史料和高阶思维的关系,学习路径的延伸扩展等,都可以转化为课堂教学要素。

  综上,2020年社会·法治卷选材有温度、有色彩,设问重联系、重逻辑,问题在低处,立意在高处,思考接地气,能让考生“上心”,也“过脑”。

本文标签: ,考生  ,能力  ,角形  ,法治  ,素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