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中与的意思(往借,不与,归而行诸梦翻译)

教育百科2022-12-03 21:01:53佚名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中与的意思(往借,不与,归而行诸梦翻译)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中与的意思:给予。整句的意思:我向张氏借书,他不借给我,我回家以后在梦中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该句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篇散文《黄生借书说》,此文开篇即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接着广引事实加以证明其观点;之后作者犹恐就事论事论证无力,由借书推及到借物,把“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普遍化;最后转而叙说作者自身的经历,总结个人读书的经验教训。

  《黄生借书说》原文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黄生借书说》注释

  1、四库:此指清高宗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它几乎收集了乾隆朝之前的所有传世文。

  2、汗牛塞屋:搬运起来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这里形容藏书很多。

  3、祖父:祖父和父亲,指祖辈和父辈。

  4、强假(qiǎng jiǎ):勉强借来。

  5、惴(zhuì)惴焉摩玩之不已:忐怎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提心吊胆、忧心惧怕的样子。摩玩,玩弄。

  6、业:已经。

  7、庋(guǐ)藏焉:收藏起来。庋,置放、收藏。

  8、姑俟(sì)异日观:姑且等到以后的日子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9、致:得到。

  10、归而形诸梦:回来后它再现在睡梦中。形,现出。诸,等于“之于”。

  11、故有所览辄省(xǐng)记: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看过的就记在心里。省,记。

  12、通籍后:名字登记在官籍中,指开始做官。

  13、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此两句意为钱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14、素蟫(yín)灰丝时蒙卷(juàn)轴:白色的蠹虫和灰色的蜘蛛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蟫:指蛀食书籍的银白色蠹虫。素,白色。灰丝,指灰色的蜘蛛丝。卷轴,书册。古代还没有线装书的时期,书的形式是横幅长卷,有轴以便卷起来。后世沿用“卷轴”称书册。

  15、少时:年轻时。岁月:指时间。

  16、类:似、像。

  17、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吝啬。

  18、固:本来,诚然,实在

  19、归:还。

  20、为一说,使与书俱:作一篇说,让它同书一起交给黄生。

  《黄生借书说》翻译

  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给他并且告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

  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 ),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搬运起来累得使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中认真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积攒的图书,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

  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逼着取回,因而小心忧虑,不断抚摸玩赏那东西,说:‘今天它存放着,明天它就要离开,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拥有,我一定在高处捆绑着它,放置收藏保存它,说‘姑且等到别的日子再看它。’如此罢了。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中贫穷不容易得到书。有个姓张的人有很多藏书·。我向张氏借书,他不借给我,我回家以后在梦中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感觉是这样的迫切。所以我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

  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不断地堆积着书籍,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感叹借书读的人的用心专一,而年少时的岁月是值得珍惜的!

  现在姓黄的书生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借出、慷慨出借与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好像不相类似。既然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运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书生本来幸运遇到了我吗?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也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快速。

  我写下这篇说,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黄生借书说》赏析

  此文阐明了借书与读书的关系,以时不待人、时不再来,勉励后学专心攻读。作者在交代写作缘起后,就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出人意表,引人深思。此观点看似偏颇,但读者读完全文后,方觉得其深刻,极有道理。

  作者先以藏书不读作为反证。皇家有《七略》之全四库之富,各类书籍应有尽有,“然天子读书者有几?”“贵人家,藏书满屋,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至于祖、父辈积书,子孙辈弃而不读,这种现象太多了。于是作者总结道,有读书之便而无借书之苦的人“读书者有几?”否定答案寓于反问之中。

  作者接着由书及物,作了类比,指出人的普遍心理是:借于他人,担心别人索回,因此不住地观摩玩赏;但一旦属于自己,就会束之高阁,借口来日再看。这种心理状态说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

  作者再以自己的经历来现身说法,更增强了说服力。自己幼时家贫借书困难,但“有所览,辄省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说明了“借者之用心专”的道理。后来做了官,有条件买书,却是素蟑灰丝,时蒙卷轴”,这进一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此文最显著的特点是采用对比的方法论述问题。如将藏书者不读书与借书者读书对比,将自己家贫无书之时与有书之时对比,将黄生与自己对比。作者于对比中阐明自己的见解,期望读书人应该珍惜读书的机会,从而发愤攻读,使学有所成。

  例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不仅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也能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而且,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袁枚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他列举天子与富贵人的例子,说明他敢于指责权贵、无视传统的个性。他珍惜少年时代借书苦读的岁月,并对晚辈谆谆告诫,说明他极具人情味。

  《黄生借书说》创作背景

  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而且清代同样也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

  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当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黄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赠黄生序》中说:“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此文即是袁枚在黄生借书时有感而发,撰写而成。

  《黄生借书说》作者介绍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

本文标签: ,梦中  ,不与  ,什么意思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