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烛而学文言文翻译 炳烛而学文言文翻译注释

教育百科2022-12-30 04:05:58未知

炳烛而学文言文翻译 炳烛而学文言文翻译注释

  炳烛而学翻译如下: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本人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自己怎么敢戏弄大王呢?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

  炳烛而学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炳烛而学原文翻译

  晋平公问师广说,“我年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广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网刚出来时的阳光;士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然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

  炳烛而学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2、师旷:晋国的乐师。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3、欲:想要。

  4、暮:晚,迟。

  5、何:为什么。

  6、炳烛:燃烛照明。炳:动词,点燃。

  7、乎:呢。

  炳烛而学简介

  此文出自西汉刘向所著的《说苑》。《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炳烛而学寓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师旷的分析告诉大家: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学习的状态是有所不同的,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但他的分析同样告诉我们:不管怎么样,学习对人总是有好处的,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说苑》作品赏析

  作品采用人物的对话来刻画人物的形象特征。面对晋君“想学又怕年岁已暮”的问题,机智的师旷抓住“暮”字,取其另意——“日暮”来回答:“何不点上蜡烛呢?”不仅顿生诙谐,为对话创造了轻松的气氛;而且巧妙地引出了后面关于“少学如日出”、“壮学如日中”、“老学如暮之炳烛”的比喻,达到劝学的目的。这样,师旷这个机敏、风趣和善于辞令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全文活泼有趣,寓意深刻,避免了枯燥的说教,颇有点《国策》的风格。

  炳烛而学的作者

  刘向(前77年一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汉代楚国城,仕于京师长安,祖籍沛郡丰邑(今属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楚辞》是刘向编订成书,而《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成书。刘向(公元前77年一公元前6年),祖籍沛丰邑(今属江苏徐州)人。

本文标签: ,文言文  ,注释  ,原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