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22个世遗点推荐 泉州世界级文化遗产

旅游攻略2023-08-31 19:53:07未知

泉州22个世遗点推荐 泉州世界级文化遗产

  泉州22个世遗点推荐(下篇)

  15、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安溪青阳下草埔治铁遗址是宋元时期泉州治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与泉州的陶瓷生产基地共同显示出宋元泉州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遗址位于泉州西北约70公里的戴云山区。安溪县青阳村曾是宋代官方设立的专职铁场之一,是泉州内陆腹地的重要铁矿分布区,文献记载其治铁业在11世纪时极为兴盛。安溪青阳下草埔遗址位于青阳村南部的山坡上,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包括一处冶炼遗址、分布于矿山上的一组古矿洞一处治铁生产者余氏家族的祖屋遗址、一段古道,以及为治炼提供薪材的山地。经初步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实验分析,治炼遗址使用小高炉进行块炼铁治炼,并以木炭为主要燃料。生产的海绵铁经过初锻形成铁块、铁片等初加工产品后,再加工或运输至其他地区进行锻造再成型,制成铁器根据对遗址上提取的10余处炭样的C14年代测定,其年代集中在10-11世纪前后。结合遗址出土钱币、瓷器残片的年代特征,可确定遗址为宋代的块炼铁遗址。

  16、洛阳桥

  洛阳桥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它与安平桥、顺济桥遗址等共同连通了便捷的沿海交通干线,在泉州水陆复合运输网络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它是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设施的典范,体现了官方、僧侣等社会各界对商贸活动的推动和贡献。洛阳桥位于泉州城东北方向约10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原称万安桥,始建于1053年,1059年落成。桥体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现存全长约731米,桥宽约4.5米,主体桥段为47孔,有45座石墩,依托桥中部一自然小岛 (中洲) 而建。石桥梁板系巨型条石,桥面左右翼以望柱、扶栏。洛阳桥的建造使用“筏形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等技术手段,为宋元时期泉州造桥浪潮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洛阳桥桥身两侧设置宋以来各形制石塔7座,护桥石将军4尊。中洲上有中亭和西川甘雨碑亭。桥南有蔡襄祠,奉祀洛阳桥的主持建造者北宋泉州那守蔡襄,桥北有始建于宋代的昭惠庙,祀通远王,曾为蔡襄建桥的指挥所。

  17、安平桥

  安平桥是泉州与国家广阔的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体现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水陆转运系统的发展。其建成是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既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又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和财富积累。安平桥位于泉州城西南方向30公里的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这里是泉州与其南侧的漳州、广州等地区联系的要道。因桥长五华里,俗称五里桥”,为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它始建于1138年,建成于1152 年,由僧侣、商人、政府官员和当地民众等合力建造。桥体为东西走向,桥长约 2255米,桥面宽2.9-4米,条石铺就,两侧护以花岗岩栏杆。共有石砌桥墩360 座,有长方形、单尖船形、双尖船形等式样。桥墩之间横架巨型石板作为桥面,石板长5-11米。

  安平桥的建造吸取了洛阳桥的建桥方法,又有所创新,运用“睡木沉基”的方法,并因地制宜设置不同形式的桥墩,这是在海洋贸易带动的大量桥梁建造实践中积累、发展出的先进技术。桥上及周边建有瑞光塔、桥头亭水心亭、海潮庵、镇风塔、雨亭、望高楼、听潮楼等附属建筑。水心亭周围保存有历代修桥碑记16方,亭前柱旁立有两尊护桥石将军雕像,系宋代石雕作品

  18、顺济桥遗址

  顺济桥是泉州古城与晋江南岸的陆运节点,是伴随海洋贸易发展而建设的出入古城商业区的主要通道,完善了泉州的水陆转运系统。它与德济门遗址、天后宫共同体现了海洋贸易推动下古城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见证了商业拓展对交通系统的促进。顺济桥遗址位于泉州古城南门德济门外横跨晋江两岸,以近顺济宫 (天后宫) 而得名。顺济桥由南宋泉州郡守邹应龙主持建造于1211年,沿用至20世纪,14世纪以来多次修缮,现以遗址状态保存。顺济桥的建造吸取了洛阳桥的建桥方法,采用“筏形基础法,全河床抛填石块形成结构基础,其上干砌条石形成桥墩,上部为石梁结构。史载长约150余丈,宽1.4丈,现存船形桥墩及桥墩遗址约30处。

  19、江口码头

  江口码头位于泉州古城东南的晋江北岸,是连接古城的水陆转运节点,与真武庙同为泉州城郊的重要内港“法石港”的遗存,反映了内港码头的功能构成和使用方式。它与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等共同体现了宋元泉州由内港码头、外港码头、航标塔等共同构成的河海运输网络。江口码头现保存有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两处码头及一处宋代古船遗址。两处码头始建于宋元时期并沿用至20世纪。两者相距约1.1公里,均以条石砌筑。文兴码头位于上游,整体造型为一平缓的斜坡状台阶。此处水深较浅,码头直伸入晋江中以便低潮位时小船停靠。码头现存南北长约30余米,宽约3.5米。美山码头位于下游,较文兴码头处水深,码头造型为边坡较陡的墩台便于高潮位时大船停靠。最下层墩台南北长约20米,宽约15米。1982年在文兴码头以东发掘了一处南宋时期废弃于江岸边的古船遗址,发现竹帆及其绳索等遗物,佐证了宋元泉州的造船技术

  20、石湖码头

  石湖码头是泉州外港码头的珍稀物证,实证了宋元泉州优良的建港条件它与江口码头共同呈现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陆转运系统。石湖码头位于泉州城东南17公里的石湖半岛西岸,是一处利用天然礁石建造的码头,与六胜塔同属石湖港的历史遗存。石湖半岛三面临海,其西侧为一半月形海湾,形成天然的避风良港。半岛突几于泉州湾中部,正当晋江和洛阳江交汇出海口,对内可直通双江,对外扼守泉州湾主航道。石湖码头主体由一组近岸礁石和通济栈桥共同组成,据传始建于8世纪初期的唐开元年间海商林銮在此创建林銮渡,借用天然礁石为靠岸设施。历史文献记载北宋元花年间(1086-1094),官员傅琏在礁石与岸线之间加筑通济栈桥,使码头功能更为完备。根据栈桥基部的考古工作,栈桥最下层仍保留了宋代的石质桥基,其上部可见后代对栈桥的多次修补痕迹。桥基周边出土了宋元时期的瓷器残件,主要为磁灶窑的产品,并有少量龙泉窑等外地瓷器

  21、六胜塔

  六胜塔是石湖港的重要历史遗存,是商舶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并有护佑商旅的作用。其建造是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六胜塔位于泉州湾中部石湖半岛北端的金钗山(又称烟墩山)上,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石塔,始建于宋政和年间 (1111-1118),由僧人祖慧、宗什和施主薛公素募资建造,现存石塔由本地海商凌恢甫重建于1336-1339年。石湖半岛距泉州古城约17公里,突几于泉州湾中部。塔与其东侧大、小坠岛之间的岱屿门主航道遥遥相对,文献记载“舟入泉港必经岱屿”,是商船经泉州湾驶入晋江、洛阳江沿岸内河港口的重要地标。六胜塔塔身用花岗岩砌筑,为五层八角楼阁式塔,通高约36米。塔基做双层须弥座,塔身结构由外壁、回廊及塔心三部分组成,各面门、龛两旁浮雕金刚、力神等佛教形象,檐下用石雕作斗棋,“壮丽几拟开元镇国、仁寿二塔”。

  22、万寿塔

  六胜塔坐北朝南,塔身为花岗岩砌筑,楼阁式,八角五层空心结构。塔基做双层须弥座,塔身结构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塔每层间隔设有四个券形门和四个方形龛(kān),各门、龛两旁浮雕金刚、力神等佛教形象。

  》》》

本文标签: ,泉州  ,码头  ,遗址  ,洛阳  ,宋元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