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刚访欧

社会热点2023-05-11 10:05:52未知

秦刚访欧

应德国、法国和挪威外长的邀请,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于5月8日至12日对三国进行访问。这也是秦刚就任中国外长后首次访问欧洲。

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中方坚决反对

当地时间5月9日,秦刚在柏林同德国外长贝尔伯克举行会谈,并共同会见记者。

针对记者问及德方、欧方提出对华合作“去风险”,秦刚表示,谈论“去风险”,首先要思考什么是风险,风险在哪里。中国对外输出的是机遇不是危机,是合作不是对抗,是稳定不是动荡,是保险不是风险。秦刚强调,中德、中欧双方都应该保持相互开放,不要把正常的经贸投资合作政治化,不要人为干预市场行为。


中德外长

“去风险”成为秦刚访德的热议话题,其背景是,此前不赞成与华“脱钩断链”的德国总理朔尔茨和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等政要日前又公开表态说,欧盟要在对华合作中所谓“去风险”。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赵晨指出,尽管中欧已互为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但近年来欧洲内部为是否减少对华经济的“依赖”争论不休。去年欧中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达到了2700亿美元,加上俄乌冲突延宕的因素,认为“加强与华合作使得欧洲面临风险”的说法又有所抬头。

以延宕数年的中远集团子公司入资汉堡港“福地”码头为例。这项收购曾于去年9月受到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等6部门阻挠,理由是"地缘战略风险"。但在总理朔尔茨的大力支持下,德国政府最终于10月下旬批准了一项妥协方案,允许中资以低于计划比例入股。然而,近期又起了波折。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在4月中旬宣布,汉堡港“福地”码头已被列为“关键基础设施”,政府正在重新评估是否将允许中资继续入股该码头。


货船

在此次记者会上,秦刚强调,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德、中欧经贸投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德欧三方都获得巨大的利益。“我们对德方、欧方不搞对华脱钩的表态表示赞赏,同时我们也对欧方声称的所谓的‘去风险’表示关切,如果是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那就是在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秦刚说。

赵晨注意到,秦刚表态坚决反对“脱钩断链”时,援引奥地利某智库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经估算如果对华脱钩,德国一年GDP将下降2%,“今年德国GDP增长趋于零,再要降低两个百分点的话,会落入负增长,对于德国经济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赵晨指出,秦刚一连强调“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其实就是提醒德方以及欧方所谓与华合作“去风险”需要承担的代价,得不偿失。

欧洲调整对华政策之际 秦刚此访有何深意?

与以往提前预告外访行程不同,秦刚去欧洲是在外交部官宣消息当天出发,“突然启动”引发了舆论关注。

在赵晨看来,秦刚此次欧洲之行,实际上延续近来中欧高层密切交往的势头,既是一次回访,也是对此前双方领导人会晤的工作落实,为下一阶段合作铺路。

自德国总理朔尔茨、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去年年底访华起,北京在数月内又相继接待了法国总统马克龙、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等欧洲政要,中欧高层互动的频密程度为近3年来罕见,“为中欧面对面对话的重启打开了大门,中欧关系也迎来了一个小阳春,”赵晨指出,秦刚此访正是乘着中欧关系回暖的潮流,为中欧关系注入一针“稳固剂”。


中德外长会谈

具体来看,德国和法国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中德关系、中法关系也引领着中欧关系发展。

据报道,德国总理朔尔茨已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强于6月20日赴柏林出席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中德政府磋商机制启动将近12年,对拓展中德务实合作发展至关重要。显然,秦刚此访也有为新一轮中德政府磋商“打前站”之意。

明年将迎来中法建交60周年,两国还将共同举办“中法文化旅游年”,秦刚此访或将就下阶段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全面对表。

至于第三站挪威,赵晨指出,中挪关系历经波折重启后保持稳定的势头,挪威作为北欧代表国家,在农业、海洋、环保领域等与华合作都有亮点。明年将迎来中挪建交70周年,保持高层级互动,有助于进一步激活两国以及中国与北欧国家的双边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正值欧洲调整对华政策之际。欧盟计划于下周举行的非正式外长会以及下月的峰会,将重点对2019年出台的“中欧战略展望”文件进行更新和调整。


朔尔茨

“可以说,当前中欧关系也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赵晨指出,中方也希望通过双方的深入交流,帮助欧方形成客观全面的对华认知,矫正对华定位,共同找到适应新形势的互动和相处模式。

秦刚:坚决反对单边制裁

就在中国外长开展欧洲之行时,外媒也将秦刚此行的议程聚焦于乌克兰危机这一热点问题。

上月,马克龙和冯德莱恩在访华期间表示,欧方赞赏中方为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所作努力,期待中方发挥更加重要作用,愿同中方合作找到劝和促谈的办法。在马克龙返回法国后,传出其外事顾问正向中方寻求合作,以建立一个可作为俄乌未来谈判基础的框架。

不过,就在日前,有英媒称,欧盟首次提议对一些从事涉俄业务的中国企业实施制裁,此举可能会对中欧关系产生影响。

一边希望加强合作,一边又传出制裁风声,怎么理解欧盟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较为矛盾的信号?


中国国旗和德国、欧盟旗帜

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指出,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其实反映出欧洲如何将对华“平衡”策略运用于乌克兰危机问题。近段时间以来,欧洲内部一直在讨论怎样和中国打交道,其中一种观点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式”的平衡策略,即在可以合作的领域合作、在需要竞争甚至对抗的领域强硬。这次的“制裁”提议,既有与美国配合的意图,也有显示欧盟作为一个实体有能力通过制裁等手段来对大国关系施加影响的考量。

针对记者问及欧盟可能因对俄合作而制裁中国企业,秦刚表示,中方不向乌克兰危机相关方出售武器,依法依规审慎处理军民两用物项出口。中俄企业开展正常交往合作,不应受到影响。中方坚决反对依据自身法律,对别国搞长臂管辖和单边制裁,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

围绕乌克兰问题,秦刚表示,中国是和谈的推动者。他同时又指出,希望德方发挥引领作用,为构建均衡的欧洲安全框架提出具体方案。

崔洪建指出,围绕乌克兰危机问题,中欧的共识确实在增多,但也要看到,欧洲也越来越多地用现实主义观点来看待双方的关系。中方希望通过双方的深入交流,帮助欧洲方面摆脱主观、片面的认识,为今后中欧互动以及推进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寻求更多共识,以适应新变局,这也体现了秦刚此访的意义所在。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瑶 实习编辑 朱丽雅)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