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由于民进党当局阻挡,大陆吊唁星云大师代表团无法赴台。据台湾中时新闻网11日报道,国民党“立委”李德维对此表示,民进党当局领导人蔡英文称两岸要交流,说的再多,一个来台申请就戳破所有假象。李德维说,事实证明只要民进党继续“执政”,两岸关系只会继续每况愈下,不可能改善。
星云大师,资料图
报道称,国民党文传会主委洪孟楷表示,星云大师是全球华人共同尊敬的宗教领袖,他的辞世各界都想吊唁,但民进党当局却政治意识形态作祟,一味阻止大陆官员访台,让星云大师后事处理无法圆满,不尽人情。
洪孟楷说,民进党就算无意让此次事件成两岸破冰契机,也不应制造政治障碍。
李德维表示,星云大师这样一个宗教家过世,大陆不管谁来吊唁,台方都应该以宗教、人道立场看待、处理,而不是用政治,但民进党当局一贯的说一套、做一套。他说,蔡英文不要再用文青式语言骗大家,骗不了台湾人,更骗不了大陆。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11日表示,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法师2月5日在台湾圆寂,大陆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应佛光山邀请,国台办、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及江苏省等有关方面组成吊唁团,计划于2月11日至14日赴台吊唁。连日来,吊唁团38人在佛光山协助下循正常途径统一办理赴台手续,并按计划于11日早上到首都机场集合准备出发。由于台湾方面阻挡,吊唁团无法成行。民进党当局罔顾基本的人道主义,粗暴拒绝大陆吊唁团赴台,致使星云法师的后事不能圆满举办,严重伤害台湾佛光山广大信众感情,不得人心。
延伸阅读:
星云大师圆寂:看淡生死 立遗嘱称“我没有舍利子”
2月6日清晨,台湾佛光山宣布,开山宗长星云大师5日下午在位于高雄的佛光山传灯楼开山寮圆寂。
星云大师俗名李国深,1927年8月出生于江苏江都,12岁在南京栖霞寺出家,1947年从焦山佛学院毕业,1949年迁居台湾。星云大师1967年在高雄开创佛光山,佛光山逐渐发展为台湾佛教四大山头之一,与法鼓山、中台禅寺、慈济基金会齐名。
新华社评价,星云大师毕生致力于弘扬人间佛教,积极推动两岸佛教交流交往。
星云大师(图源新华社)
立遗嘱称“没有舍利子”
据中时新闻网报道,星云大师晚年仰赖洗肾维持健康,多次出入医院,近期因血压过低入住高雄长庚医院加护病房,星期六(2月4日)还一度喘到无法进食,惊动医护人员紧急为他洗肾,才得以舒缓。
联合新闻网报道,星云大师罹患糖尿病四十多年,2011年中风,经治疗后病况稳定,持续在全球奔走弘法。2016年,星云大师再度中风,移除脑部血块,此后较少公开露面。星云大师中风后,身体状况走下坡,每两天要进高雄长庚医院洗肾。据报道,星云大师意志力强韧,他曾告诉医疗团医师:“出家人不怕死。”
星云大师早年写下遗嘱《真诚的告白——我最后的遗嘱》,公布在2015年出版的《贫僧有话要说》中。他在遗嘱中感叹,他一生虽遭逢大时代的种种考验,但感到人生非常幸福,对苦难、贫穷、奋斗、空无都很享受。
他在文中写道:对于人生的最后,我没有舍利子,各种繁文缛节一概全免,只要写上简单几个字,或是有心对我怀念者,可以唱诵“人间音缘”的佛曲。如果大家心中有人间佛教,时时奉行人间佛教,我想,这就是对我最好的怀念,也是我所衷心期盼。
星云大师 资料图
擅以通俗方式解说传播佛法
据台媒报道,星云大师擅长以通俗的方式解说佛法,用大众化形式让佛教融入生活,首创佛教唱片、电视弘法。2011年底落成的佛陀纪念馆,则是他希望借园区、活动甚至美食吸引大众亲近佛法的又一创举。
星云大师重视文字及传播力量,创办佛教第一份日报《人间福报》,并设立人间卫视等。2008年,他以写书版税等成立公益信托教育基金,接连举办POWER教师奖、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与华文文学星云奖等,在教育、新闻和文化界播散影响力。
佛光山下辖众多佛法、文教、慈善、传播组织,在全球拥有道场逾200所,佛教学院10多所,出家弟子逾千人,信众数百万人。星云大师力主入世佛教,让佛教走出传统框架,在台湾佛教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
星云大师圆寂:一个令人尊敬的长者走了
星云大师 图:台湾联合报
2月5日,当代最有影响的佛教文化传播者星云大师圆寂,世寿97岁。
星云大师1927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2岁就出家做了和尚。那是一个苦难的时代,出家不仅是修行,也是穷人家孩子少有的出路之一。那时江苏有不少寺庙,但不少寺庙建筑都改做了学校——佛教和教育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局面。星云大师1947年从焦山佛学院毕业后,到白塔山大觉寺礼祖,受命任“当家”的时候,就同时担任了白塔国民小学的校长。
本世纪初,江苏有关部门找到星云大师,问他能否回来复兴大觉寺。他后来回忆说,自己“心里像触电一样”,因为他12岁就在南京栖霞古寺出家,一直把大觉寺当成是自己的祖庭。能够帮助重振大觉寺,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早年时光。
大师圆寂后,很多人转发他《最后的遗嘱》一文,以示纪念。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真诚的告白——我最后的遗嘱》,是星云大师在85岁生日时面向弟子的讲话。这既是他一生追求的总结,也回应了各种“质疑”。
我们有必要再重读一下他的真诚告白:“我一生,人家都以为我聚众有方,事实上我的内心非常孤寂,我没有最喜欢的人,也没有最厌恶的人。别人认为我有多少弟子、信徒,但我没有把他们认为是我的,都是道友,我只希望大家在佛教里各有所归。”
此时的星云大师,已经信众遍天下。他在世界各地办寺庙、大学(佛学院)和医院以及儿童福利机构。但是在这次“告白”中,他强调这些物质财产既不是自己的,也不会留给弟子,而是属于“十万大众”。
“告白”中,星云大师再次强调了自己信奉的佛教理念,那就是“人间佛教”。
这是理解他佛教思想和一切行为的钥匙,他是以“入世”的精神,不仅弘扬佛法,也“办佛教”。佛教强调“出世”,而星云的一生,却是入世的一生,是努力的一生,从未有松懈。
所谓“人间佛教”,就是强调佛教徒可以在自己的一生中有所作为,为社会和他人奉献,在奉献中“精进”和修行。这是星云对佛教思想传统的一大贡献。
1989年3月,星云大师(左)在明旸法师陪同下访问龙华寺 摄影:王兴民
很多人声称信佛,但是心中想的却是轮回、转世,想下一世少受苦,而星云强调的则是今生今世,是一位“现实主义”佛教徒。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能理解,他是把弘扬佛法当成是一项事业来做,也就能理解,他在几十年的过程中,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办寺庙和佛学院。
人们称他为“星云大师”,他的著作,署名也是“星云大师”,但是他自己一直是“孤寂的”,而不是“热闹”,他并不享受万众朝拜,而始终保持着一个佛教徒的状态。
他作为佛教徒最早的生涯,就是在办“人间佛教”,把信佛和救济他人结合起来,承担了某种“社会责任”。后来他到台湾,在1967年创建佛光山,致力推广教育、文化、慈善等事业,把这些努力看成是一种佛教的“共修”。
而在台湾的这些年,他也始终致力于推动两岸交流。接受媒体采访时,星云大师曾说:“我一以贯之的心愿就是两岸和平。我想对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星云大师在世界上创办了200余所佛教道场,世界各地的佛教徒都在纪念他,缅怀他。大家都很看重他《最后的遗嘱》,感念他对推广佛教文化所做的贡献。
他是一位“得道高僧”,而他所信奉的“道”,也值得我们反复揣摩:努力的,而不是逃避的;入世也是修行,奉献社会就是修行。这就是他希望的“希望大家在佛教里各有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