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到贵州,就想到扶贫。
说到苗疆,就想到下蛊。
这样的刻板印象,形成有其原因,但为什么,时代变了,人们的刻板印象还在坚持?
诚然,贵州的确有很多地方不发达,特别是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外人罕至,但是,改变已经发生,更大的改变,正在发生。
目前,以贵阳为中心,贵州高铁形成“大十字”,与上海、北京、杭州等多地城市之间不过朝发夕至的距离,半天内可以通达N座城,从贵阳到重庆,只需要2小时,“午食重庆火锅,晚吃贵阳酸汤鱼”早成现实。
省内交通更加方便,从贵阳到遵义、安顺、都匀、凯里都可在1小时内到达,到铜仁、兴义、六盘水、毕节都可在2小时内到达。
从深圳到贵阳的高铁,也就是五小时,而从深圳北直接到都匀东,只需要4小时37分。
在气候回暖以后,我准备轻简行李,乘高铁自己去贵州旅行,有可能会在一个地方停留很久,像当地人一样生活,不赶行程,慢慢体会贵州的美。
2
事实上,我对贵州,也是经过一个从偏见到扭转的过程。
我在还没去贵州之前,对于那里的美,已经很向往。
《这一生,静待时光检验》一书里,用了一张朋友拍的照片,据说就是在都匀拍的,有一种非常安静的意境,我很喜欢。后来去了贵州,虽然有两次都是在都匀东乘高铁,但没有进入都匀,以后有机会,想到实地去看看,想坐在石头上,感受一下,会是怎样的心情。
基于我对贵州的了解,最好不要带大件行李,因为很多寨子都建在山上,高高低低的阶梯,如果提着行李爬这样的阶梯,那可非得有很好的臂力才行,作为一个琵琶骨断过的武林低手,我承认,我和黑泽一样不行……
相信我,贵州值得去,而且值得多去,因为你不可能一次就领略完贵州的美,毕竟,就算你一次走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还有不同季节呢。
多彩贵州,不是盖的,是真的。
3
时隔5年,我又回到了镇远古城。
5年前,我第一次参加南方卫视的节目,履足贵州,到达镇远。
那次,我们在镇远停留了几天,除了城内的“歪门斜道”和青龙洞,还到了铁溪,登了石屏山,登山的那天,大雾弥天。
然而我们很幸运地目睹了平流雾奇观,仿佛海市蜃楼般的仙境。
5年过去了,我和镇远,都有不变,也有变化。
不变的是保持着原有的好的部分。
变化的,是越来越好。
喜欢那种亲切熟悉感。
那次,也到达了王阳明从镇远登舟的码头。那是公元1510年,他离开镇远,登上轻舟,乘船而下,经㵲阳河,进沅水,直入洞庭,那也是他施展抱负的开始。
在镇远,王阳明给龙场的旧友门生写了一封书信《镇远旅邸书札》:
“别时不胜凄惘,梦寐中尚在西麓,醒来却在数百里外也。相见未期,努力进修,以俟后会。即日已抵镇远,须臾舟行矣。相去益远,言之惨然。书院中诸友不能一一书谢,更俟后便相见,望出此问致千万意,守仁顿首。
高鸣凤、何廷远、陈寿宁劳远饯,别为致谢,千万千万!行时闻范希夷有恙,不及一问,诸友皆不及相别。出城时遇二三人于道傍,亦匆匆不暇详细,皆可为致情也。所买锡,可令王祥打大碗四个,每个重二斤,须要厚实大朴些方可,其余以为蔬碟。粗瓷碗买十余,水银摆锡箸买一二把。观上内房门,亦须为之寄去盐四斤半,用为酱料。朱氏昆季亦为道意。阎真士甚怜,其客方卧病,今遣马去迎他,可勉强来此调理。梨木板可收拾,令勿散失,区区欲刻一小书故也,千万千万!
文实、近仁、良丞、伯元诸友均此见意,不尽别寄也。仁白。”
这封书信,提及门生三十多人,所说的事,其实多是生活琐事,充满了人情味。用锡制作大碗,喜欢粗瓷碗,叮嘱门生寄盐给人做酱菜,都是生活细节,二斤的大碗,有点不好想像,端来吃饭,是个什么情形?
这次过来,我仍感觉,离王阳明很近。
我曾经也想过,带着他的著作,沿着他的足迹,也走一遍,这是心里的小小梦想,未来未必不能实现。
我喜欢这样,在不同的时间里,来到同一个地方,像镜子一般,照出很多东西,岁月沧桑,心地清明。
镇远美丽如昔,宁静如昔,走在石板路上,轻轻的足音,叩响历史的门扉。
爱一座城,必然是因为心里有牵绊,有回忆。
有像钓钩一样把人牢牢牵引住的美丽。
到镇远是因为和南方卫视结缘,不知不觉合作五年多了,真心感谢给予的多次旅行机会和多样的体验。
很珍惜生命中这些长期的合作,相依相携的感觉。
在镇远吃的酸汤鱼,也是我记忆中最美味的。
这并不是因为第二次吃酸汤鱼是在镇远的缘故(第一次吃酸汤鱼是在深圳,原籍贵州的前同事带我去的,这次去贵州前还向她说起多年前的那个记忆),还因为,镇远的酸汤鱼里,用的是黄骨鱼,刺少,肉质细腻,那种美味,亲口尝了才知道我所说非虚。
了解,更深的了解,是消弥误解的最好途径。
了解了贵州,你会爱上它,深深的。
4
去贵州前,发朋友圈预告,前同事凯阳就叮嘱我要吃肠旺粉。他说,贵州是他的第二故乡。
后来我在黎平早餐吃了碗肠旺粉,却写成了肠旺面,他立刻出来纠正我。
好吧,这些认真的人呐,惹不起。
有不少前同事都和贵州有关系,所以,贵州和我,就多了层关系。
倒是一直没问凯阳,这个凯字和凯里有没有关系?
我喜欢凯里,虽然凯里去的少,这次的行程中,也只到了下司。
凯里让我感觉亲切,也是因为有很多朋友提过这里,另外还有几部电影,比如《地球最后的夜晚》,我很喜欢,感觉拍出了凯里特殊之美。《四个春天》拍的是独山,而我会把这种喜欢延展到整个贵州。
下司古镇有阳明书院、禹王宫等景点,引人入胜自不必说,但我特别喜欢这里的原因,是里面的生活气息,很多居民生活在里面,顺便做点生意,禹王宫旁边一户人家,阿姨炒的花生很好吃。我买了一包,带着路上吃,很香。
中午在下司吃饭的时候,和当地接待我们的几位旅游局人员聊起来,说到很多人一提贵州,就是觉得这里穷、落后,但他们并不觉得如此。一个女孩在外地上了7年学,选择回到家乡,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要回来,她笑笑说:“建设家乡啊!”
似真似假。但她提到对贵州的偏见,是有些无奈的,不爱家乡的人,不会在乎这些。
我说,尽力去澄清一些误解,也是我们这些写作者的责任。
并不是因为吃了人家的酸汤鱼和其他美味才这么说的,是因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贵州的各种好。
也并不是说贵州是完美的,那不可能,也有不好的地方,但是,一切应该努力着向好改进,不是吗?
5
我每次到贵州,也是会刷新自己的认知。
以前,我对西江千户苗寨全无向往,因为听说这里过度商业化。
这次,到了,心里那堵成见之墙,倒塌了。
千户苗寨的确是比去过的其他苗寨商业化,但转念一想,如果不是商业化,是否还有那么大规模的拦门酒?
苗族乡亲们不要生活吗?他们要放下手里的活计专程来为我们表演吗?当我们有所需要的时候,希望不付费就获得吗?
事实上,商业化本身不是问题,应当追求的是商业成熟度,不要有太多坑蒙拐骗,让一切朝向良性、更好发展。
借助商业化,我们得以领略灿烂的苗族文化,在嘎歌古巷,老爷爷老奶奶们唱起苗族古歌,虽然听不懂歌辞,但是听得懂里面的情绪。看着美丽的蜡染,真是视觉上的享受,虽然行程仓促,来不及体验腊肉制作、酿酒等,但是留一点遗憾,下次再去,也很好。
喜欢千户苗寨的夜景,灯火灿烂,如置身童话。
说到蜡染,很多人不知道蜡染其实分为很多种,有的是扎染,相对简单些,花纹随机,那种价格也相对便宜。但苗族的蜡染,非常考究,花纹繁复精致,纯手工一点一点完成,耗时耗力,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品,当然价格也贵,因为成本实在太高。
很多东西都是这样,只有了解了它们的制作过程,才能明了其珍贵程度。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彼此需要。
就像肇兴侗年,像朗德上寨的歌舞,并不仅仅是外地人涌来过年、观光,也是侗寨、苗寨人拥抱外界、和外界交换能量的时机,开放、大融合是世界的主流,传承和现代完美地交汇,念及这些,一如鼓楼里熊熊的火堆,让我感觉温暖。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在贵州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