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刘建民生前执行蓝天救援队任务途中。资料图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何金蓝 实习生 殷浩然 记者代睿
47岁的刘建民牺牲后,代号“101”的北京市房山区蓝天救援队吕东臣每次走到师傅生前居住的门卫室,都会情不自禁想起他。
8月18日,刘建民被发现离世的第15天。他的事迹依然在被人谈起,包括他的最后一战、最后一面、最后一句话以及最后一个许下却没能实现的心愿。
刘建民离开后,封面新闻记者先后采访了他的队长陈海军以及三位队友——代号“阿俊”的任俊、代号“一休”的刘文勇、代号“101”的吕东臣。他们和刘建民一样,都是白草洼村那场生死救援的参与者。
最后一战
“每次穿上队服,就是我出战的时候。”刘建民的队友,至今还记得他说过的这句话。
刘建民,北京市房山区阎村镇吴庄村人,消防兵出身,2021年5月17日加入房山蓝天救援队,代号“追梦人”。
他的命运拐点,出现在2023年7月30日。当天,北京中雨转暴雨,20时许,救援队接到佛子庄乡白草洼村一位女子求救,称家中水深已达两米……
救援队立即组建16人小分队奔赴白草洼村。然而,由于道路受阻,直到22时许才到达。此时,大水已封死前面的路。小分队只能紧急调整,一边将信息告知当地政府,并帮助进行群众安置、保障,一边再择机施救。
忙到7月31日凌晨3时许,队伍折返到达班各庄大桥,发现处于十字路口的大桥地基已损毁严重,如果通行,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于是,刘建民和5名队员组成劝导小队,与两名路政人员配合拦截、劝返车辆。另外10人小组,则徒步冒险转移白草洼村受困群众。
“一休”刘文勇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已多天未休息。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何金蓝摄影
遭遇洪水的班各庄桥河道呈S型,当时除了进行劝导工作,“一休”刘文勇说他们还密切观察着水位上升情况,以及随时准备救援被困群众。
“一休”向记者讲述事发地班各庄S型河道情况。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何金蓝摄影
天渐渐亮了起来,但水越来越大,9时许,队员和路政人员乘坐两艘橡皮艇,刚把两名被困群众送上岸,接着河道突现洪峰,路政人员乘坐的皮划艇发生侧翻。刘建民所在皮划艇接上落水四人,顺着急流往下游漂去。
“一休”回忆,当时本是4人搭乘两艘船撤离,由于另一队的皮划艇发生侧翻,不得不接应上他们,于是由4人一船变成了8人一船。然而,皮划艇最多可坐7人。
“但我们必须把这4人接上,不然他们只能是死路一条。”“一休”说。
在同两名路政人员一起撤离过程中,刘建民作为掌舵手操控皮划艇躲避河中障碍物。掌舵手需要坐在皮划艇的船沿预判方向,“一休”说:“他比我们要高出四五十公分,这样在浪里是非常危险的。”
急流中,一点重量不平衡就容易造成侧翻。为了保持平衡,刘建民需要固定脚下为皮划艇推进器提供动力的油桶,其他队员则并排坐在皮划艇内保持平衡。“他一个人的工作量非常大。”
另一路的“101”吕东臣则回忆,他们护送群众下山时,先看到队里的皮卡车被冲了下来,等他们走出桥洞,一个大浪突然把刘建民所在的皮划艇打翻,然后艇和人都被冲走。“那个浪有三四米高!”
大约半小时后,在下游两公里处,“一休”刘文勇和“懂事儿”首先被找到并送往医院。约7小时后,另外两名队友也被救上岸。队里随即安排没有任务的队友配合无人机寻找最后两名失踪队员——刘建民和代号“23”的王宏春。
8月1日下午,王宏春在下游约30公里被发现,但已不幸遇难。
刘建民在哪里?这个揪心的谜底直到两天后才揭开。8月3日上午11时,他在下游70公里被发现。经医生现场鉴定,已无生命体征。
8月10日,房山蓝天救援队驻地,队员们在忙着搬运救援物资。封面新闻实习记者 殷浩然摄影
最后一面
“咱们队里基本都以‘id’相称,大家闲暇时都讨论救援,很少去了解互相的背景。”“阿俊”告诉记者,以“id”相称是蓝天救援队的传统。大家不看背景、不看身份,很少聊私事。来救援队,大家只有一个目的——帮助更多的人。
房山蓝天救援队队长陈海军回忆,刘建民之所以叫“追梦人”,是因为他曾经在燕山当过消防兵,退役后一直想继续“追梦”服务群众。
“蓝天救援队,最初进来是志愿者,无法参加大型高危险救援。要等一年后专业技能培训合格,才能转为正式队员。”“阿俊”回忆,刘建民2021年进队,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拔尖的水域技能,很快成为正式队员,并担任水域组副组长。
他还回忆,当时在白草洼村执行任务时,自己被分配和队长一起转移灾民。途中,他亲眼看到刘建民和队友乘坐的橡皮艇被巨浪掀翻。这也是“阿俊”见刘建民的最后一面。
“我和几个队员沿着急流一直追!”两名队友裹带杂物被卷到岸边上岸后,“阿俊”和队友沿着河流继续追。“沿途的淤泥大概有半米深。我们用高频哨吹,一直走到实在没有力气……”
8月3日,“阿俊”被队里安排到王宏春家进行对接和安慰。接着,他听到了刘建民去世的消息。“心里没法做这个预设,很难过。”
出生于1996年的“阿俊”在队里算年轻的。他说,两位前辈很照顾他,王宏春就像姐姐一样对她。知道两人去世的消息后,他只能通过不停投入救援去麻痹自己。“只要不闲下来,就不会想。”
谈及死亡,他却说并不害怕。“会带着他们这种精神一直坚持下去,坚持后续的救援。”他说作为年轻一代,做这样有意义的事,心里不空虚,充满踏实感。
8月10日,房山蓝天救援队,用于水域救援的浮力马甲晾晒在楼梯扶手上,大厅堆满了救援物资。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何金蓝摄影
最后一句
和刘建民同在一条艇上遭遇事故的“一休”,事后才知道自己是7月31日9时30分许,在事发地下游两公里处第一个自救上岸。约两个小时后的11时23分左右,队友“懂事儿”也获救。
被就近送往医院后,两人将医院的播音机调频到房山蓝天救援队的频道。“当时都在找失踪的队友,这附近的频段都在做这个事。”
在队友失踪的3天里,“一休”曾不断呼叫,也曾在频段里收到过信号。“当时很兴奋,感觉他们应该是往前走了,或者往高处爬了。”“一休”抱着这样的想法期待着一个平安的结果,然而等来的却是生死两隔。
“一休”说,刘建民随和、勤快,是个孝子。“只要不出任务,每天中午,都会回家给八十岁的父亲做饭。”
“很细心,会定期帮队里打理鱼缸。出去救援,手电、水,他都背得多。如果别人需要,他就无偿提供。”“一休”说。
“做公益时间越长,心被感化的时候越多,干这个会上瘾。”“一休”说他和刘建民都是队里常年出任务的人。这次救援,刘建民7月26日就开始在队里备勤了。
“这个任务回来,我想休一天,喝顿酒。”临走时,刘建民对“一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个“解乏”的约定。
“他是我师傅!”代号“101”的吕东臣说刘建民把他当徒弟,将水域救援领域的活饵救援、离心救援都亲授给他。
平时他们一起吃饭,闲暇时坐在门卫室一起沏茶。“101”说刘建民就住在门卫室,任何人来都叫他“追哥”,一说“追哥关门了”,就说明队员全都回来了,刘建民也就能安然睡下了。
刘建民生前居住的门卫室。封面新闻实习记者 殷浩然摄影
“101”说,刘建民忙的时候,队里基本上就是他家了。“他回家主要想给家人做顿饭,然后嫂子就说他,‘你是不是又该滚蛋了?’”
“他当过消防兵,会水……”在刘建民失踪的日子,“101”一直对师傅的生,抱有希望。最终,噩耗传来,“101”说他在医院崩溃了。跟记者回忆这段往事,一米八的他哭到哽咽,“我最后悔的事,就是没看我‘追哥’最后一眼。”
“101”说,每次出任务,刘建民问他的第一句话一定是——“101,你吃饭了吗?”
他还向记者回忆起刘建民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你把水域上面的救援都学会,我也就放心了。”
“101”说,刘建民时刻关心和叮嘱他。这次出勤,对他说得最后一句是——“101,你小子,不管去哪儿,保证自身安全,再去救别人。”
采访结束,天色渐暗,“101”一边回忆刘建民如何教他救生艇操作,一边把记者送向门口。可到了门口,他突然又哽咽了——“每次一到门口,我就能想起他。”
“101”向记者演示当时救生艇操控现场。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何金蓝摄影
“一休”还清晰记得刘建民最后的一句话,那是在刘建民被洪水卷走之前的一声高喊——“23!把那救生圈套上。”随后,“一休”亲手将皮划艇上唯一的救生圈套在了王宏春身上。
和刘建民一样,王宏春也是房山人,今年41岁,她曾说——特别喜欢救人的感觉!
队友还记得,事发前的7月30日,王宏春冒雨买了近千元的羊肉、肥牛等食材送到队里。她说工作忙,抓紧给备勤的兄弟们买点吃的。第二天,队友们还商量救援结束后“一起吃涮肉”,但谁也没想到后面发生的事。
王宏春给队友买的食材,至今还放在冰箱里。
房山蓝天救援队的走廊挂满了锦旗。封面新闻实习记者 殷浩然摄影
后记
8月12日,王宏春、刘建民烈士遗体告别仪式在房山区殡仪馆举行。
此前,房山蓝天救援队表示,根据救援队纪律,并征求王宏春、刘建民家属意见,决定不接受社会上的个人、单位、企业和基金会等的捐款、捐物。
此次北方地区洪水救援,共有来自北京、河北及各地的蓝天品牌授权救援队70支,投入队员2364人,车辆984辆,舟艇376只,完成转移人员3599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