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丈夫合葬”,周明母亲完不成的遗愿

社会热点2024-05-23 09:15:45未知

“与丈夫合葬”,周明母亲完不成的遗愿


湖北随州市殡葬改革正在进行,自2024年3月20日零时起,随州下辖的行政区划内全域实行遗体火化、骨灰进公墓安葬。改革也引起了不少争议,有群众质疑政策的实施,是为了让居民购买当地新建的公墓;还有人对不能与之前土葬的一方夫妻合葬的规定缺乏人情。

全文6854字,阅读约需18分钟

新京报记者 李冰洁 实习生 黄馨悦 编辑 胡杰 校对 赵琳

周明的母亲在3月20日之后去世。

他没能实现母亲与丈夫合葬的遗愿。

据湖北省随州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的公告,自2024年3月20日零时起,随州下辖的随县、广水市、曾都区行政区划内全域实行遗体火化、骨灰进公墓安葬。

一位受访的广水市下辖镇工作人员介绍,其所在乡镇,自3月20日起,实现了百分之百的火化率及入葬公墓率。目前,全镇大约有80%的群众支持改革,另有20%的人群需要继续做工作。

记者了解到,有居民不愿逝者被火葬,极力拖延进公墓的时间;也有群众质疑此次殡改政策的实施,是为了让居民购买当地投资新建的公墓;还有人认为不能与之前土葬的一方夫妻合葬的规定是缺乏人情伦常。而重压之下,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因殡葬改革引起的新与旧的拉扯不时发生。

随州市民政局一工作人员表示,随州市的殡葬改革跟随国务院及湖北省的大方针,“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旭东认可殡葬改革的合理性,但他认为不能“一刀切”地将政策既运用于城市也应用于乡村,而应当考虑到各地方的情况,来进行下一步政策的制定。

大部分老人仍然习惯土葬

去世一个多月了,周明母亲的骨灰还寄存在广水市殡仪馆。2018年,周明的父亲去世,在家乡的山上,家人挖出了双人墓穴,安葬好父亲后,也为百年之后的周明母亲预留好了位置。

弥留之际,周明的母亲告诉他,自己的遗愿是与丈夫合葬。

母亲的遗体已经火化,周明还是希望能够带走骨灰,放入提前准备好的双人墓穴中,但广水市殡仪馆拒绝让周明将骨灰带走,“要么寄存,要么入公墓”。


随州市人民政府网站推出殡葬改革专题宣传页面 图源:随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随州市于3月20日开始执行殡葬改革政策,其中要求,自当日起,全市全域实施遗体火化政策,骨灰全部安葬到公墓。

5月10日,广水市殡仪馆工作人员答复新京报记者称,目前,所有骨灰只能入公墓或者寄存,“现在政府政策是这样的,我们只是政策的落实者。”

记者了解到,3月20日之前,随州市未强制实行火化政策,在乡村,大部分老人仍然习惯土葬。

一位随州市民表示,在随州市区,居民们对去世后火葬及入公墓接受程度较高,但在乡镇和农村,老年人们对火葬和入公墓较为抗拒。他曾就火葬及入公墓问过身边人的意见,“大家都很不赞同,年轻人觉得给自己增加了压力,乡镇的老年人怕火葬。”

一位受访的广水市长岭镇居民称,在当地,有不少老人已经备好了土棺材,土葬仍然是当地的主流思想,有的老人惧怕火葬。

一位当地基层干部告诉新京报记者,在3月20日新规生效之前,市里的人火葬的多一些,但在农村,基本上都是土葬,村里的山上,有各家的祖坟,谁家有人不在了,会葬到祖坟里。

广水市某村村干部吴红丽没有印象有人把亲人埋进耕地中的,“我们这里地少,人均一亩左右,大家对耕地都很珍惜”,坟地一般集中在山上,之前,有发生过外村人想要埋在本村的山上,与村里人发生争执的事。

3月20日,做了二十多年殡葬生意的卢美霞把做好了尚未卖出的棺材收起来,把自家的棺材铺子关了。

今年1月,她和同行们收到了官方的信息,要他们做好准备,清掉手里剩余的货,3月20日,随州市境内所有的棺材店一律闭店。

过去的二十年,卢美霞这家不大的棺材铺子,生意多来自附近的村镇,一个棺材定价基本在两千元左右,如果有人提出更多的定制要求,价格还能再高一些。

3月20日之后,卢美霞没了营生,只能在家闲坐,村里没有田种,她自觉年纪大了,“去外头打工也没人要了。”

卢美霞的舅舅在新政实施不久后去世,她提前为舅舅准备了棺材,但最终也没有用到,舅舅的遗体被火化,之后葬在公墓中。与入公墓配套的,是在卢美霞看来格外冷清的白事,过去,白事在村里办,搭棚子,吹吹打打,宴请同村人,现在,“不让大操大办了”,仪式被放在殡仪馆举行。

殡葬改革“三步走”

在一些随州人的语境里,随州的殡葬改革工作,目前俨然成为当地的头等大事。

5月11日,随州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解释,随州的殡葬改革是跟随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湖北省殡葬管理办法》,这样的改革在各地都在进行。

这位工作人员称,“殡葬改革并不是突然来的,市、镇、村三级公墓的建设已经铺了很长时间了。”

据随州市政府网站,随州殡葬改革采取“三步走”的步骤来推进:第一步,2021年省政府将随州市全域划定为火葬区,市“两办”印发《关于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第二步,将2022年、2023年定为“殡葬设施建设年”,全部建成县、镇、村三级公益性公墓;第三步,从2024年3月20日零时起,全市全域实施遗体火化政策,骨灰全部安葬到公墓。

“政策需要有一段时间去理解和适应,但我们的确是按照国务院和省级的法规政策来执行的。”这位工作人员说。

随州市殡葬协会会长邵荣波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一段时间里,随州实行过殡葬改革,在部分区域实施火葬,但最终由于各种因素,改革进展缓慢。

记者了解到,在历史上,随州曾经把下辖区域划分为火葬区和土葬区,火葬区包括主城区及一些街道,而包括广水市全域都在原有的土葬区。而在这次改革中,随州市决定不管是平原还是山区,实施全域火葬“一刀切”。

随州市政府网站专门建立了殡葬改革专题,并用相关内容来介绍此次殡葬改革的背景:我市丧葬旧俗影响深远,私自土葬、散埋乱葬、骨灰装棺再葬现象十分普遍,土葬用地趋于紧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祭祀山火时有发生,丧事活动讲排场、比阔气的现象给群众造成极大负担。

随州市政府在《随州市殡葬改革政策问答》中称:多年以来,由于传统习俗根深蒂固,殡葬设施建设不足,很多火葬区的居民和非火葬区的居民相互攀比,亲人去世后也暗中进行土葬,或是火化后骨灰装棺再葬,全市原有火葬区火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我市以往殡葬管理情况看,分步实施难度大、效果差。如果我市采取先平原、后山区的方式推进全域火葬政策,因部分乡镇既有平原又有山区,无法精准划分范围。如果分步推进,可能发生火葬区遗体私自运往土葬区造坟安葬的情形。

湖北省民政厅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在湖北省的江汉平原,火葬已经推广了十几年,随州地处山区丘陵,经济相对不发达,此前一直不具备进行殡葬改革的条件,“1997年,国家就颁布了《殡葬管理条例》,直到今年,当地经过了很多努力,做了很多保障措施,才正式开始实施。”

《随州市殡葬改革政策问答》还提及,2020年十一届省委第七轮巡视反馈,随州市存在殡葬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殡葬服务公益性不强、殡葬改革推进缓慢、殡葬执法力量薄弱、火葬区调整划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与省内市州的差距越来越大。与随州相邻的所有县(市),除个别地方正在启动外,都已全部实行了全域火葬政策。

基层干部犯了难

“一刀切”改革,曾经的土葬区被划分为火葬区,每一个层级的干部们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广水市某村党支书袁永义做了几十年基层干部,也在殡葬改革面前犯了难。

今年1月,他依照上级政府要求,开始向村民们宣传随州市殡葬改革政策,广水市也曾就殡葬改革对全市人民发了一封信,袁永义和同事们将这封信挨家挨户发放,村民群里也同步一份,以确保外出打工的人能看得到。

袁永义说,他和同事们用各种办法做了政策解读,但仍然挨了不少骂。

“群众的思想工作难做,几千年的风俗习惯,肯定不是说改就改的。”村干部们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为了避免政策执行之初有人“偷偷摸摸往山上埋”,村干部们定时在村中摸排,一旦有人去世,立刻派两个村干部到逝者家中,从火化到入公墓,一路监督跟随。

提起村里的殡葬改革工作,吴红丽也止不住叹气,做了十多年村干部,被选举为村委会主任时,大家都说她心肠好,到了今年,她和村干部们都被村民们指着鼻子骂。一个村干部入户辅助丧属处理后事时,却被老百姓从家里赶了出来。



广水市洛店镇镇级公墓 图源:随州日报

3月19日晚,吴红丽听说有家里的老人“下了铺”,根据习俗,在随州农村,弥留之际的老人会被子女从床上抬到地上,人要去世在最接近土地的地方。

这是殡改文件生效后村里第一位过世的老人,吴红丽忧心得睡不着觉,她和同事们需要在老人去世后第一时间抵达丧属家中,做好村民的工作,帮助联系镇上的殡仪服务中心,运来冰棺,并等待丧属办完丧事后,将遗体送去殡仪馆火化、最后入公墓。

那天晚上,吴红丽的同事到了丧属家中,但被丧属从家中赶了出来。

即使用各种方式劝服了这家的儿子儿媳,老人最终火葬,入了公墓,但吴红丽仍感到工作分外难做。

吴红丽记得,大约在2022年,她从上级接到了殡葬改革的消息,回到村里,先开村两委会,再开党员群众代表会,通知贴在村委会门口,小广场和公厕墙上,村民们不愿贴到自家墙上,“人家觉得晦气。”哪怕是贴在公共场所,通知也不时会被撕掉。

袁永义的家中有将近90岁的老母亲,老母亲也希望百年后能入土为安。在外,他做群众的工作,回到家,他得做母亲工作,“我只能说现在人家都在执行,也不是只针对谁。”

袁永义所在村子的公墓建于去年春天,村民们没有闹太大意见,让他松了一口气,其他已经在进行公墓建设的村庄遇到了各种阻碍,“建哪儿也不行,有的村公墓换了好几个地方。”

公墓成为矛盾焦点

据随州当地媒体消息,为更好实施殡葬改革,近三年各县市区共投资2.7亿元建成县镇村三级公益性公墓。公墓收取公墓建设成本费和一次性收取20年管理维护费,两项费用一次缴清。初步核算,村级公益性公墓单穴一般不超过3000元,镇级公益性公墓单穴一般不超过4000元,县级公益性公墓单穴一般不超过10000元。

袁永义所在村子公墓定价为:双人墓2600元,单人墓2000元。广水市另有出台 “五免一奖”惠民殡葬政策。免除遗体接运到市殡仪馆单程费用、遗体消毒费、平板炉火化费。根据家属需求减免3日内冰柜冷冻费、一年内骨灰寄存费。


随州市某村村民拍下了本村公墓 受访者供图

广水市下辖某镇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镇一级公墓单人墓穴2600元,双人墓穴3200元,管20年,一次性收清,为了最大限度消解群众的不理解,“我们镇决定前三年作为过渡期,对进公墓的丧属不收取费用。”

这位工作人员介绍,公益性公墓建设由广水市民政局统筹,将公墓修建的款项拨到乡镇,乡镇再将资金拨到村里。

袁永义记得,2023年春天,他们村修起了占地一亩左右、有60个墓穴的村一级公益性公墓,由村委会负责招标,第三方机构建设,建设完成后还会进行验收。

公墓建设以村级为主体,村委会联系第三方,修建完成后需要经镇、市两级验收,如果不合要求,会勒令整改,只有合格后,才会将资金拨付到位,“比如,墓穴必须使用天然大理石,能够保证长期存放几十年不变,每个公墓必须有绿化要植树,另外,必须修建排水系统,还需要修建围栏,设立指示牌,做好公路等配套设施等等。”

镇一级的殡仪服务中心设有可供吊唁的场地,“丧属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在家里或者在殡仪服务中心办告别仪式。”

除此之外,村干部也将负责未来村一级公墓的管理工作,吴红丽说,目前村里的公墓由村委会管理,“平时要经常去看看,清清杂草”。

也有村民对公墓的环境不满意。张东的族人在五一期间去世,他所在的村庄也建好了公墓,据张东提供的视频,公墓环境简陋,周围长有不少杂草,他担心再过几个月,连祭祖都找不到具体位置。

一位当地村民告诉新京报记者,村里修的公墓“就用园林绿网围了一圈算墙,一个半米见方小台子放先人,周边杂树杂草也不除,整体环境没办法接受。”另一位村民形容公墓是“一片荒山,几个水泥坑。”

有人在社交网络上发出公墓照片,一米见方的公墓中尚有积水,有受访者称,一到下雨天,就会有水漫入墓穴中。

袁永义听说了一些地方的公墓下雨天会积水,他曾特地在雨天去查看过,“我们村的公墓修在山上,还可以。”


当地村民拍摄的公墓雨天积水的照片 受访者供图

做了近两个月工作,吴红丽得出结论,真正的矛盾点在入公墓上,吴红丽所在的村庄,公益性公墓的价格单人墓近3000元,双人墓超过3000元,“这对农村人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为了把殡葬改革的工作做下去,村里把公墓费用免去了,“也是没办法,我们也想问家属收钱的,收不来,没人愿意交钱。”

吴红丽说,在他们村,老人们一年能拿一千多元的养老金,想要拿到这笔钱,还需要连续多年在60岁之前每年交两百多元的养老保险。一个老人两年的养老金,才能买得起一块公墓。

进行公墓建设时,占用的是村集体用地,村委会花了将近五万元征地,现在,又得垫上购买公墓的钱,吴红丽感到担忧,村委会的债越欠越多,村里人口多,每年去世的人也多,没几年就会把公墓占满,之后怎么办呢?“之前给我们的建议是,用这批买公墓的钱建下一批公墓,但现在钱根本收不上来。”

“改革的大方向是对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随州的殡葬改革引发了舆论关注。湖北省民政厅一位工作人员回应新京报记者称,目前,省民政厅也正在关注此事,后续,当地官方也会积极回应。

上述工作人员称,省民政厅已经派出工作组到当地调研,“当地的工作方向是没有问题的,殡葬改革从1956年由中央提出,随州的殡葬改革在全省来说都是落后的,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大方向是没有错的。”

这位工作人员认为,老百姓的心中都有一杆秤,“肯定很多人是支持的,我们经常接到电话,说有人乱埋乱葬,这个地方本来经济就落后,好不容易搞一个这样的事,我们担心政府会顶不住压力倒退。”

广水市下辖镇一位工作人员说,按照随州市以往的习俗,办白事至少要花六七千元,“需要挖墓穴,请至少4个抬棺的人,购买棺材,这么算下来,火葬要比土葬省钱。”

尽管面对了许多难题,吴红丽也承认,火葬及入公墓也有优点,往年清明,村干部们整日整夜不敢合眼,随州多丘陵,坟地大多建在山上,山中多林木,市里每年都有因为烧纸而酿成的火灾事故,村干部们排班巡逻,尽最大力气防止火灾发生。

吴红丽算了一笔账,如果要实行土葬,除了买棺材,还得有八到十个人抬棺,抬棺人不能是本家人,得雇人,再加上挖墓穴的钱,要一到两万元。还要搭棚子摆席,也要万把块。吴红丽说,上面下来要求,不让葬礼大操大办,“其实村民们是接受的,之前为了充面子、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孝心,有一部分人是需要咬着牙撑场面的,村里大多数人条件都没那么好。”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董磊明多年来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他认为,殡葬改革的大方向是对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坚持节地生态,坚持为群众提供公益性殡葬服务,都值得提倡。问题出在很多地方的殡葬改革过于激进,出现了违背群众意愿,违规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政策导向的倡导火化、生态节地安葬是没问题的。地方政府需要在政策宣传贯彻上下好工夫,让群众先理解,才能逐步获得支持。”

据国务院1997年颁布,2012年修订的《殡葬管理条例》,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对于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允许土葬。

董磊明说,国家层面从未要求强制入公墓。但是部分地方政府出于“标榜政绩”的冲动,加之治理手段匮乏,习惯于用“一刀切”的方式作出强制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旭东曾对农村殡葬改革做过长时间观察研究,他留意到了群众与地方政府之间因为殡葬问题产生的一系列冲突,“殡葬涉及生死,涉及民众的传统观念,我认为,地方政府应当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再来进行政策制定。”

赵旭东能够理解群众们对殡葬改革之后产生的各种问题的担忧,“除了最基本的传统观念问题,公墓建设是否能保证可持续,地方财政能否永久支持公益性公墓的建设,这些都是问题。”

赵旭东说,“如果强制要求整齐划一,最后可能会带来不太好的结果。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改革应该是缓和的、渐进的。”

对于殡葬改革的未来发展,董磊明认为,一是坚持公益属性,为群众提供便捷经济实惠的殡葬公共服务。二是在强调生态节地的同时,探索允许地方利用林草地、荒地安葬等方式,可以对安葬的面积、用材等进行规范。不搞入公墓“一刀切”。三是坚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相关部门要及时修订殡葬行业行政法规,进一步细化殡葬领域的标准文件,让基层有法可依。

5月11日,随州市市委书记钱远坤带队到广水市调研并主持召开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会,会议指出,移风易俗势在必行,群众工作务必做细,要积极稳妥、有力有序推进改革。

(周明、张东、袁永义、吴红丽、卢美霞为化名)

本文标签: ,张东  ,公墓  ,土葬  ,殡葬管理条例  ,周明(1934年)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