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华与克里握手 图源:玉渊潭天
7月17日13时10分,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结束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今天上午的会谈,会谈持续约4小时。
直新闻:7月17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北京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举行会谈,你如何看待此次克里到访?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克里此行的目的,我相信非常明确,正如CNN、路透社、法兰西24这些欧美媒体所言,是以气候问题来修补中美之间“充满裂痕”的双边关系。
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CNN就写道:当前遍及两国的极端高温天气让所有人都可以意识到,所谓的气候问题不再是某种假设的危机或是理论上的挑战,而是可以用皮肤真切感受到的生活现实。
但对于克里此行的最终成果,我持一种审慎的态度。这已经不是克里第一次就气候问题访华,2021年他曾两次带着相同的议题来到中国。其中九月的那一次,我当时在评论中就说过,中美对于气候问题和两国关系如何联系,有着结构性的认识不同。
美国一直以来宣称,要在气候问题上达成共识,然后将这种共识延伸到中美关系更多的领域,也就是局部带动整体;中国则希望首先就两国关系的普遍原则达成一致,然后将这种原则适用于包括气候合作在内的具体不同领域,也就是整体驱动局部。时任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2021年9月就与克里强调,气候问题之于中美关系,就像沙漠中的绿洲,如果沙漠得不到有效控制,绿洲迟早会被侵蚀掉。
如果说两年前,这还只是某种方法论之争的话,那么过去这两年完全证明了中方的观点,或者说是担忧,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在美国当前近乎于歇斯底里的反华情绪沙漠中,要寻求一种健康的、有建设性的气候合作绿洲,非常困难。
拜登和克里
直新闻:那其中的难点究竟在哪些方面?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我主要归纳为两点:
第一,气候合作是具体的,不是留于想象的,它必然包含经济领域,尤其是新能源产业的对接合作。但根据美国“政治”新闻网报道,拜登政府早在去年9月,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针对“中国关键产业”的遏制计划,而根据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的公开发言,美国人瞄准的所谓“中国关键产业”共有五个,除了广为人知的芯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最后一个正是清洁能源。
某种意义上,就算克里有呼吁气候合作的意图,中国也很难相信克里身后的美国有落实这种意图的能力,就像CNN在报道中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写道:克里此行意味着华盛顿的决策者会取消对于中国光伏发电产品的进口关税吗?很难。
第二,克里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美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意志,也是值得中国怀疑的。就在克里此次访华前,外界注意到,7月13日,克里在众议院遭到了共和党的围攻,其中有观点认为,考虑到当前中国与美国的战略竞争,克里去到中国,和中方官员进行气候谈判,就已经是一种“错误”了。
熟悉历史的人们不难发现这就是当年的麦卡锡主义,对于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固执己见,克里的回应是:美国不与中国对话“才是外交、政治乃至常识上最糟糕的选择”。但克里说服了这些共和党人吗,显然没有。
所以,悲观一点,正如CNN所说,克里此次访华就是一次带有象征性意义的中国之旅,“很难有突破性的结果”。乐观一点,我会认为,克里的到来,无论如何,向中国人表明,麦卡锡主义固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但不代表美国社会内部就没有寻求接触、寻求务实合作的声音存在。中国会努力寻找、倾听这样的声音,就像在当前不尽如人意的中美关系大方向下,我们仍然欢迎克里的第三次到来。
中美国旗
直新闻:那这是否意味着至少短期内,中美在气候问题上难以达成有效的合作?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这个问题我认为要分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就像我刚才所说,我的确对中美在气候领域能达成长期稳固的合作持审慎态度,除非两国在双边关系的大方向上能实现某种突破。
但我认为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有没有美国的配合,中国都要,也一定能在气候问题上做出我们自己的改变,这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我们自己。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的28%,居世界首位。而如果中国要在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指标就是GDP较2020年翻一番;以及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体指标也就是GDP要较2020年翻两番,考虑到过去十年中国GDP增长和碳排放的相关系数高达0.67,假如经济生产条件不变,同期碳排放同步增长,很有可能全世界的环境资源都无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这就是为什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9月向世界庄严承诺2030年中国“碳达峰”,2060年中国“碳中和”,这就是中国更加积极的态度,是中国的决心,也是中国的信心。按照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中国的世界碳排放比例将降至8.43%。
这一条绿色之路无论如何中国都要走下去,有美国一路同行,那当然最好,如果没有美国,我相信也不会改变什么。
第二,我还是相信,中美在气候问题上,应该是天然的盟友,而非敌人。以风能发电为例,2008年,中国总量全球第五,仅为美国的不到四分之一;而到2016年,中国一举超越美国,此后一直处于全球第一的位置。2018年,中美两国风能发电量总和比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加起来还要高出个25%。中美当前虽然在人均碳排放问题上还存在某种分歧,但相对于其他任何国家而言,在低碳发展上,客观而言,可以处于利益同盟的位置。
就像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上任后的首次记者会表示:“中美可以合作、也应该合作。”气候问题如是,我相信别的领域也如是。这是中国的态度,但任何合作也不是单独一方就可以推动的,中国会尽最大的努力,予以最大的善意,但中国的耐心与容忍也绝不会是无限的。
作者丨张思南,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
排版丨郑志佳,直新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