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5个半小时!中美外长举行建设性会谈,双方同意保持高层交往

社会热点2023-06-19 08:16:25佚名

持续5个半小时!中美外长举行建设性会谈,双方同意保持高层交往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郑可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于文】18日下午,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北京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谈。这是近5年来美国国务卿首次访问中国,他也是拜登政府2021年上台后访华的美国最高级别官员。“此次访问意义重大,但不太可能让处于冷淡的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成为国际媒体的共识。英国广播公司(BBC)称,中美外长的会谈持续了5个半小时,比原定时间超出一个小时。中方在会后发布的新闻稿称:“双方就中美总体关系及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长时间坦诚、深入、建设性沟通。双方同意共同落实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有效管控分歧,推进对话交流合作。”布林肯邀请秦刚访美,秦刚表示愿在双方方便时访美。法新社18日称,中美希望为不断升级的紧张关系降温,双方都表达了改善沟通和防止冲突的谨慎希望。BBC认为,布林肯此次访华的三个优先事项是修补关系、缓解贸易争端、避免战争。美国官员和分析人士预计,布林肯的访问将为未来几个月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更多双边会谈铺平道路。美国总统拜登17日称,相信布林肯此次访华将有助缓解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他希望能在“未来几个月”同中国领导人会面。


中美外长会谈

双方达成数项共识

北京时间18日上午7时许,布林肯乘坐专机抵达北京,随行人员包括6月5日曾访华的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康达等官员,以及多家美国媒体的记者等数十人。

下午2时30分左右,秦刚和布林肯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描述称,会谈开始前,布林肯和秦刚在记者面前握手,这是他们就任目前职位后的首次会面,两人都没有对媒体发表评论。“两人简单寒暄了几句,然后进入一间明亮的会议室,墙上挂着一幅大型中国传统水墨画,从会议室的大窗户可以看到荷塘。”报道称,参加会谈的美方官员包括康达和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中方官员包括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和外交部部长助理华春莹。

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会谈开始后不久,华春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两国外长在会谈前握手的照片,并发文称:“期望此次会面能让中美关系回到两国元首在去年巴厘岛会晤时达成的共识。”

秦刚在会谈中表示,当前,中美关系处在建交以来的最低谷,这不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国际社会共同期待。希望美方秉持客观理性的对华认知,与中方相向而行,维护好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冷静、专业、理性处理意外偶发事件。秦刚就台湾问题等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阐明严正立场,提出明确要求。“双方同意继续推进中美关系指导原则磋商。双方同意继续推进中美联合工作组磋商,解决中美关系中的具体问题。双方同意鼓励扩大两国人文和教育交流,就增加中美之间客运航班进行积极探讨,欢迎更多学生、学者、工商界人士到彼此国家互访,并为此提供支持和便利。”

美国国务院在会谈后发表的新闻稿称,布林肯与秦刚举行了“坦诚、具有实质性和建设性的会谈”,布林肯强调了外交和保持沟通渠道畅通的重要性,双方指出了促进美中两国人民交流的重要性,“布林肯邀请秦刚赴华盛顿继续商谈,双方同意在方便的时间进行互访”。“美国之音”称,一位美高级官员告诉记者,两国在为对方记者发放签证的议题上取得一些进展,尽管还有长远的路要走。

据报道,美国国务院原本公布的日程显示,布林肯和秦刚将在北京时间18日下午7时30分共进工作晚餐。法新社称,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预计将会见布林肯,后者还将与美国交换生和商界领袖举行座谈。

“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新加坡《联合早报》称,布林肯是在美国时间16日晚动身前往北京的。当天,布林肯同到访的新加坡外长维文召开联合记者会时说,他这次访华的首要目标是建立开放和稳固的沟通渠道,以便美中两国负责任地管控双边关系。“激烈的竞争需要持续的外交联系,以确保竞争不会演变成对抗或冲突。这就是全球对美国和中国的期望。”他称,美方希望明确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探讨中美可能合作的领域,包括在促进全球经济稳定、打击毒品走私,以及气候和健康问题上展开合作。

维文在联合记者会上说,布林肯此行是必要的,但还不够。由于中美在观点和价值观上存在根本差异,因此需要时间建立起互信互重。

“德国之声”18日称,“管理与中国的竞争,以免它演变成冲突”——这是拜登对布林肯访问中国的要求。但荣鼎集团中国分析师兼高级顾问诺亚·巴尔金表示,“从头开始重建与北京的沟通渠道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据法新社报道,为了拉拢盟友,布林肯在约20小时的旅程中还与日本和韩国的同行通了电话。美方在布林肯与韩国外长朴振的通话新闻稿中称,布林肯强调美国致力于“负责任地管理美中关系”。

拜登17日对媒体表示,他希望能在“未来几个月”同中国领导人会面,“讨论我们之间存在的合理分歧,以及我们可以相处的领域”。法新社称,中美领导人可能会同时参加今年9月在印度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此外,中国领导人已被邀请出席11月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CNN在报道中引述中国专家的分析称,中国领导人可能的APEC之行是否会包括对美国的正式访问——以及访问的级别——“取决于双方事先能做些什么”。

“中国正在犯错”?胁迫!

“不同镜头下的布林肯访华”18日在中国网络上引发热议。在BBC和《华盛顿邮报》拍摄的布林肯下飞机照片中,当天蔚蓝的北京天空变成了灰黑色。有评论称:戴上“有色眼镜”,原来看什么都是“灰的”。

在布林肯访华前,美国媒体还试图向中国施压。彭博社16日发表题为“中国最好听听布林肯必须说的话”的评论文章,指责“中国正在犯错”,宣称中国面对美国在军事实力上并没有所谓的“升级优势”。华春莹17日在社交媒体上驳斥这篇文章,称此文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胁迫”,“如果有人想伤害中国而自己毫发无损,那是幻想”。

《华盛顿邮报》17日发表社论称,像布林肯这样的美国高层访华,在过去是家常便饭。希拉里·克林顿在担任国务卿的4年中曾7次访华。“现在,如果没有一些重大突破,拜登很可能成为自1978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第一位没有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文章称,美国最高外交官的一次访华不足以使两国关系重回正轨,“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曾在奥巴马时期担任助理国务卿的拉塞尔17日对法新社说,美中双方在这次访问中都有利益,但布林肯对北京的短暂访问不会解决中美关系中的任何主要问题。“但他的访问很可能启动双方急需的面对面对话,同时发出一个信号:两国正在从媒体面前的愤怒言语转向私底下更清醒的讨论”。

BBC也谨慎看待中美关系的下一步发展。“就目前而言,实现中美关系改善的更多目标可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随着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临近,华盛顿的反华言论肯定会升温,因此更广泛的对华合作对拜登来说可能很难。”报道称,对于双方来说,这次访问的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可能只是打开沟通渠道,防止发生导致军事冲突的事件。

延伸阅读

布林肯“虽迟但到”,中美关系何去何从?



布林肯抵达北京。图源:美联社

直新闻: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周日开启两天的访华行程。临行前,美方提前设置了所谓“不抱过高期待”的预期,中方则以“美方不要幻想从实力地位出发和中国打交道”作为回应。你如何看待布林肯此访?

特约评论员 吴蔚:关于布林肯此访,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确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情。国际舆论首先形成了一个共识:这是一次迟来的访问。“迟来”二字,很能说明问题。我回溯了一下布林肯的几位前任同事的访华时机,大多发现了一个共性:宁早勿晚。奥尔布赖特、康多莉扎·赖斯、希拉里·克林顿,都是在出任国务卿的首次外访行程中选择访华,哪怕是深受“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影响的鲍威尔,在就职半年多以后到访中国已经被美国媒体称作是“姗姗来迟”了。那么回看布林肯此访的时机究竟有多迟?一眨眼,已是拜登政府四年任期的下半程,美国都要进入“选举季”了。“迟来”二字,足以说明当下之中美关系是一种多么艰涩乃至诡谲的情形。

关于“迟来”的原因,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电话中已向布林肯陈明:“年初以来,中美关系遭遇新的困难和挑战,责任是清楚的。”在我看来这句话已经留有情面,要知道中国军方此前围绕“中美防长在香会未能见面”答记者问时说得更直白:“责任在美方”。

刚刚赴任不久的驻美大使谢锋则在一次讲话中披露了关键信息:仅为筹备巴厘岛会晤,中方就与美方同事进行了8轮、超过24小时磋商。会晤后不到1个月,中方又邀请康达助卿、罗森伯格高级主任在河北廊坊深入沟通10个小时,重点是落实中美元首会晤共识,启动中美关系指导原则磋商,商讨今年高层交往的路线图。后来飞艇事件、蔡英文“过境”美国干扰了合作议程,再次打断了对话进程,中方深感失望。



中国新任驻美大使谢锋。图源:中国驻美国大使馆

这段新时代中美外交秘辛,充分说明了什么叫“责任在美方”。我有必要提醒美国方面,自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围绕“中美关系如何搞好”的这道必答题,美方迟迟未能交出满意答卷。一方面,特朗普执政时期的“遗毒”尚未清除,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又祭出新的围堵举措。要我说,如果美国的掌舵人压根儿就不打算把住方向盘,任由对华关系这辆车歪歪扭扭地莽撞飞奔,你加上再厚的护栏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细节令人关注,在中方释放的通稿里,布林肯此访是“经中美双方商定”,而非外交惯例中更为常见的“应邀或是应约”,这在一个侧面印证了国务卿先生并非是“想来就能来的”。东道主点头同意,很大程度上还是出于对大国关系、对国际关切负责任的态度,这种态度足称表率。

虽迟但到,布林肯终究还是来了,美国国务院网站甚至为此换上了北京街景封面,你要说美方完全不抱期待,那也是骗人的。西方媒体普遍预测布林肯此行“重在防止战略误判”,然而道理一直摆在明面上,美国将中国视为“最主要竞争对手”和“最重大地缘政治挑战”,这才是对中国的严重战略误判。在我看来,在中美这对关乎当前人类命运的大国关系中,中国表现出一个大国该有的样子。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方保持着战略定力与战略耐心,沟通的大门始终没有关上。反倒是美方,一边动辄“制裁”,一边要求对话合作,为了对话而对话,谈归谈,做归做,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适得其反。

美国战略学界“大牛”、哈佛大学教授艾莉森撰文呼吁:中美应该重回巴厘岛共识。在我看来,中方一直持开放的态度,而路径也是无比清晰的,那就是:拜登政府得改一改“说一套做一套”的臭毛病。



美国国务院网站换上了北京街景封面

直新闻:与此同时,国际舆论也普遍期待中美关系能够实现某种缓和。吴先生,在你看来,中美关系要实现止跌企稳,需要解决哪些深层次的问题?

特约评论员 吴蔚:人类命运取决于中美能否和平共处,世纪老人基辛格博士言犹在耳。在我看来,中美大国关系是人类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遇到的全新命题。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的和平崛起让美西方一再炒作的所谓“中国崩溃论”一再崩溃,让宣扬西方文明更先进的“历史终结论”走向终结。然而,面对一个与美西方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新兴大国,美西方却刻舟求剑,埋头在自诩胜利的“冷战史”故纸堆中试图寻找答案。然而,中国当然不是苏联,美国人显然是错判了对手、找错了药方。

实际上,我非常想提出的一个观点是:中美关系当下面临最深层次的问题,就在于美方没有找到“新时期中美正确的相处之道”。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美国政界意识形态挂帅、学界缺乏理论可持续创新能力的重大弊端。



中美国旗

一方面,华盛顿缺乏有政治担当、历史责任的政治家,白宫和国会上的大佬们在两党颤缠斗中白白耗费心力,对管理好中美关系缺乏自信和真诚。另一方面,美国战略界也被冷战后产生的优越感吞噬,目中无人,甚至丧失了战略眼光,但对中国复兴这样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事件又集体陷入歇斯底里症。反而是基辛格等老一辈不断发出冷战的工具箱已经不好使的警告,却又被美国政界的反华气氛淹没。

毫无疑问的是,美国上下是焦虑的。政界陷入了一种“中美权力转移”即将或正在发生的集体恐慌,学界则依然没能对太平洋彼岸的两个大国能够和平相处达成共识。哪怕是呼吁“中美重回巴厘岛共识”的艾莉森,也依然在套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的肯尼迪政府时期的“经验”,试图敲打当朝的拜登政府。然而,这很明显是美方在解答中美关系这道必答题时误用了冷战的公式,即使计算正确,但结果必定谬之千里。

借用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之前打的比喻,第一粒纽扣扣错了,导致美国对华政策完全脱离了理性健康的正轨。而美方已经扣错的纽扣,只能自己一粒粒解开,重新扣好。

大国双边关系的经营,需要当事双方相向而行。两国关系的经营,是一个相互塑造的动态博弈,本质上是希望取得某种折中,最终凝聚起最根本的共识。我仍然坚信,美国方面依然秉持了某种“斗而不破”的思维,中美关系的彻底破局,恐怕是一个无人能够承受之重。然而,美方一直在“以实力地位出发与中国打交道”,这既是傲慢的,也是愚蠢的。我必须作出警示的是,这种战略取态与国格底色也将不可避免地塑造中方全力追求相匹配的“实力与地位”。在这个沉默螺旋的影响下,中美两个大国恐怕将很难逃出“终有一战”自我预言的实现。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