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猪下痢的常见疾病

三农助农2022-03-27 21:25:19佚名

引起猪下痢的常见疾病

  1病原及流行特点

  1)猪大肠杆菌病。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以下痢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主要有猪黄痢和猪白痢。黄痢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多发生于l~3日龄的仔猪,7日龄以上很少发病。成窝发,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尤以夏季多见。猪白痢是由08、K88型大肠杆菌引起的,多发生于10~20日龄的仔猪,30日龄以上很少发病。发病率较高,病死率低,发病率与饲料管理水平好坏关系密切。

  2)猪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7~12周龄的猪多发病,大、小猪均有发病,病程徐徐而长,发病缘故多为引进病猪或带菌猪所致,本病的发病率高达75%~90%,死亡率为5%~2.5%,临床康重猪常成为带菌猪,成为传染源。

  3)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1~4月龄多见,发病率不太高,致死率高;常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断奶过早、饲料突变、饥饿、缺乏维生素或营养成分不全、簇拥、猪舍滋润等不良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若有病原侵入会引起暴发。

  4)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不分大小猪均可发病,但以10日龄仔猪多发且死亡率高,断奶后仔猪多数可自愈,大猪普通都可自愈。

  2症状及剖检

  1)猪大肠杆菌病。猪黄痢主要症状为排黄色稀便,多为最急性或急性型,后为水样下痢和带黄色黏液状下痢,剖检往往不见显然病变,病程稍长时可见急性卡他性小肠的炎症。猪白痢的主要症状为白色浆糊状粪便,多发急性与亚急性型,普通无呕吐症状,病理变幻可见小肠卡他性炎症,黏膜绒毛不萎缩,结肠内容物为乳白或灰白浆糊状。

  2)猪痢疾。病初见硬粪便带有条状黏液,后转为下痢,由黄色软便或水样便发展成带血多量黏液混有坏死组织碎片的稀便。病死率较高,主要病变在结肠、盲肠、直肠,初期为卡他性炎症,后期为坏死性肠炎,但坏死程度多限于黏膜较浅层。

  3)仔猪副伤寒。主要临床症状为高热,有结膜炎,见黄色、灰黄色下痢,有时下痢带血,皮肤充血、淤血及出血,尤其到后期可见两耳发紫,为本病的特征。病变主要见大肠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淋巴结出血,质软而红,脾肿大,质坚硬,肝有坏死灶、灰白色结节。

  4)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症状为忽然下痢,多有呕吐,呈水样下痢,10日龄内仔猪多脱水死亡。断奶后的大猪,经3~7d自愈。主要病变可见胃肠卡他炎症,肠壁很薄,肠壁及肠系膜血管呈树枝状充血,肠黏膜绒毛极易脱落及缩短。

  3防治

  1)仔猪大肠杆菌病。黄痢常来不及治疗,白痢用抗生素类及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均有效,但要注意耐药性,在实践中应以防止为主。

  2)猪痢疾防治。目前尚无疫苗,防治主要采取药物净化措施。药物净化请求选择合适的药物,疗程要长,全场猪只必须同期服药,不吃料的乳猪可灌服。应该注意的是在服药期间应切实搞好猪体、猪舍内外环境,工作人员服装、鞋帽和饲养管理用具的消毒。全场猪粪应无害化处理,在服药和停药后3个月内不得自外地引进猪只,不准向外出售种猪。

  3)仔猪副伤寒。早期治疗有效,由于本病的发生时常有显然的诱因,因此在防治本病上应器重综合兽医卫生措施的贯通执行。在仔猪哺乳阶段和仔猪断奶前后应做好饲养管理工作,适时补料以增强仔猪的消化机能,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是提高仔猪反抗力的关键。此外猪舍环境要保持清洁干燥,定期进行消毒,粪便处理要得当。仔猪尤其是断奶后仔猪,群饲养密度不宜过大,饲料和饮水的供赠要清洁卫生。幼龄阶段猪要做好主要疫病的防止免疫接种工作,减少或杜绝病毒性疾病的流行而继发本病。引入仔猪时要注意因长途运输缺水、簇拥、过热等应激因素对仔猪所造成的影响。猪只引入后应隔离检疫,察看一定光阴后无疫病方可并入原猪群。在本病常发区可考虑接种仔猪副伤寒菌疫苗或在猪多发年龄阶段在饲料中添加敏感药物进行防止。

  4)猪传染性胃肠炎。本病无特效疗法,但在临床上对脱水严重的5周龄左右的猪,可赠预补液,还可适当使用抗菌素,以增添病猪反抗力,防止继发感染,促进其康重,大猪常呈良性经过,不予理会。未断奶的仔猪,可试用康重母猪的抗凝血或高免血清,每天口服10mL,连用3d有一定效果。

  在养猪实践中,对以上各病均应以防止为主,防重于治,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是一项有效的防制措施,尤其对这些消化道疾病更为重要。

本文标签: ,引起  ,猪下  ,常见疾病  ,病原  ,流行  ,特点  ,大肠杆菌  ,猪病防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