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迟出菇或不出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菌种低劣,活力降解。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菌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菇的产量。选购菌种时一定要到信誉好、菌种质量有保障制种单位,切忌贪图便宜使用老化、退化的劣质菌种,为生产留下隐患。
2.错过接种期。有的菇农片面认为迟些接种气温低、杂菌污染少。由于接种时间延误,气温逐渐下降,菌丝发育缓慢,生理不能成熟,无法转入生殖生长;到了菌袋生理成熟时,气温升高,温度已不适应,造成整批不出菇;即使出菇也是菇体偏薄、品质较差。还有的菇农安排在春季4月份或5月份接种,需到12月份冬季出菇,养菌时间拖长7-8个月,冬季虽然出菇温度适应,但菌袋养分耗尽,菌丝老化,失去生殖能力,无法出菇。
3.配方不科学。白灵菇菌丝生长需要高氮营养物质,培养菌龄超过一百天;如果养分积蓄不能满足营养生长时,就难出菇。但有的菇农片面在配方中加大麦麸、玉米粉和尿素的比例,致使培养基成分中C/N(碳/氮)比例失调。基质中氮的浓度过高时,菌丝生长过旺,拖长了营养生长时间,反而抑制了原基形成,当进入生殖生长时•已错过自然低温刺激的良机,所以也不出菇。
食用菌培养基强调碳、氮比(C/N)。新疆天山菌业研究所认为:白灵菇的碳、氮比在不同的生长期需求的也不同,菌丝生长为(25:1)-(40:1).子实体生长为(70:1)-(200;1)。根据现有栽培的原、辅料,主要采用棉子壳、麦麸、玉米粉都是高氮含量的物质。棉子壳碳含量为64.4%、氮含量为17.6%,木屑碳含量49.18%、氮含量只有0.39%,麦麸碳含量69.9%、氮含量11.4%,玉米粉碳含量66.7%、氮含量13.2%,尿素氮含量42%-46%。因此,按照常规的配方棉子壳100千克、麦麸8千克、玉米粉2千克,其氮的总量都已大大超过比例。
4.养菌管理欠妥。因接种后的菌袋在室内摆叠过密,袋间不透气;或在发菌期翻堆不及时,导致菌丝严重缺氧。由于集堆过密,加之接种处于秋季,常出现气温升高,致使菌温、袋温、室温三温聚增,造成底层菌袋烧菌,有的菌丝萎缩,导致不出菇。有的翻堆次数太少,上、中、下各层菌袋受光触氧不匀,生理成熟度有差异,造成出菇时间不一致。
5.后熟培养未达标。有的菇农认为白灵菇与平菇是近缘种,在栽培方法上可仿平菇而行;因此,菌丝长满袋后就开口喷水,结果久不出菇;也有的菇农在后熟期疏于管理,室内温度太低,后熟时间延长,导致出菇期推迟;有的因室内光线直射菌袋,造成袋内水分蒸发、菌丝体脱水、菌膜增厚、养分消耗,影响后熟。要按前面讲的后熟管理技术进行管理,使白灵菇菌丝达到后熟要求。
6.催蕾控温失误。菌袋生理成熟后,还需要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才能出菇,这就是需要0-13℃的低温和变温刺激,才能促使原基形成,然后分化菇蕾。常因菌袋成熟后,未及时进棚码垛,留在室内恒温培养,延误了出菇期;也有的在菌袋进棚码垛后,由于自然气候进入冬季0℃,虽然能满足低温刺激,为了创造温差条件,有的人采取无限时蒸气加温,致使垛内菌温聚集不散而烧菌,结果成批不长菇。
菌袋生理成熟进棚码垛后,一般都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此时华北各省区自然气温已进入低温期,0℃条件已具备;但白灵菇要求10℃以上的温差,这就必须人为变温。具体做法;选择晴天上午10时,把棚顶草帘拉开,栅膜罩密;午夜掀起盖膜,让冷空气袭击,使其形成昼、夜温差达10℃以上。若白天未能达到温差要求,可采用蒸气加温,但要注意掌握一点:当棚温上升到与夜间温度相差10℃以上时,立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