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多少年(唐朝多少年历史)

生活常识2022-06-19 10:01:49未知

唐朝多少年(唐朝多少年历史)

  二百八十九年。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唐朝多少年

  大唐开国

  唐朝皇族出自陇西李氏,一说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在当时李氏家族也是北魏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重要成员。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和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李耳(老子)的后代。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被赐胡姓“大野氏”。北周末年,隋文帝恢复其为李氏。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滥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导致隋末民变。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攻占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隋朝灭亡。杨侑降为酅国公,置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而后,李渊册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北周和南陈以及隋初留下的丰厚的财富,被隋末动乱破坏殆尽,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也骤降到200余万户,外部东突厥空前强大,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于东突厥,内部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也臣服于突厥,突厥想效仿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外敌空前强大,中原王朝却被内部的分裂混战严重削弱,局势十分严峻。

  李渊入主关中前,先派使吹捧瓦岗军李密,使其成为中原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今山西南部)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王窦建德联合抗唐。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今江苏南京)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割据江陵的萧铣则于621年被李靖、李孝恭率军平定。翌年,岭南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因此唐朝基本统一汉地。

  贞观之治

  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为了皇位而斗争,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阳都城,号称洛阳宫,李世民在位时期都洛阳前后共计11年。

  唐太宗从隋末民变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融合,稳固边疆,唐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在其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永徽之治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结果都被废掉,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唐朝都城迁至洛阳。即位之初,他继续执行唐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共同辅政。君臣纷纷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太宗训令纳谏、爱民。

  李治即位后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3]唐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唐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其在位期间,唐朝的领土最广。

  武周时期

  唐高宗中期以后,政权逐渐由武则天掌握。武则天原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后被唐高宗召入宫中。武则天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素多智计,兼涉文史”。660年,唐高宗因身体原因,让武则天处理朝政,武则天因此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唐高宗死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因与唐中宗不合,武则天不久将其废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690年,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反叛,废唐睿宗,继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降李旦为皇嗣,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掌权与称帝期间,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武则天掌权以来打击了关陇集团,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时称“北门学士”,很多是来自中原、关东与江南等地的士人,并且大力提拔人才,如狄仁杰、张柬之、张仁愿、姚崇等名臣将领。武则天称帝期间社会文化艺术亦有所进步,当时佛教大兴,武则天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扩建的洛阳龙门石窟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史称武则天时期为“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或“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恢复了大唐国号,李旦被立为相王。唐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则天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先后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唐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唐殇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开元盛世

  唐睿宗复位后,其妹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让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次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政斗。

  唐玄宗整顿武周以来的弊政,政治上提拔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韩休、张九龄等贤臣为相,整饬腐败的吏治,并建立了一套考察制度,精简官僚,裁减冗官,设采访使发展节度使制度,导致地方权力增大;经济上推崇节俭、抑制佛教,并几近荒废的义仓制度,又通过括户等手段缓解土地兼并导致的逃户问题;军事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并兴复马政,对外收复了辽西营州,及唐睿宗时期赐给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并再次降服契丹、奚、室韦、靺鞨等民族政权,西域方面吞并大小勃律并且攻灭突骑施,塞北方面降服复国的后突厥,后又扶持回鹘剪灭后突厥。

  唐玄宗统治下,唐朝逐渐步入盛世,史称“开元盛世”,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时期。

  安史之乱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承平日久,国家无事,统治者逐步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忽视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为相,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导致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掌握重兵的胡人安禄山为最著。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阳,唐玄宗率众逃至成都,史称“安史之乱”。[8]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安禄山则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睢阳太守许远等人率领军民坚守隋唐大运河咽喉、江淮屏障睢阳(今河南商丘),在睢阳之战,叛将尹子奇为报屡败损目之仇,使安庆绪前后大军几十万人被睢阳城四千名守将所牵制。此次城市攻坚战长达十个月之久,如此方使唐朝能够反攻、使郭子仪能够从容收复两京。

  长达八年时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中央的权力大大削弱,节度使的权势越来越大。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战后大唐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藩镇割据的现象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唐德宗任用杨炎为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发生了持续5年的奉天之难战争。最后虽叛将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元和中兴

  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拥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成为唐朝的内忧外患。唐德宗死后,经过了唐顺宗的过渡阶段,[9]然后由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其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典籍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等故事,他都仰慕不已。唐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总结历史经验,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贤臣为宰相,李纯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很晚才退朝。唐宪宗在位15年间,政绩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唐朝获得再次统一。

  宦祸党争

  唐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李两党相继执政,史称“牛李党争”。

  太和九年(835年),唐文宗与李训和郑注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但失败。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晚唐时期藩镇和宦官直接冲突的种子。

  会昌中兴

  唐文宗死后,唐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继位,改元会昌。唐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唐武宗在执政期间,中书省的职能作用发挥较好,因而宦官的势力被相对削弱了。对于宦官也有诸多不满的唐武宗,没有像唐文宗那样,采取极端措施来进行解决。而是吸取唐文宗失败的教训,改用阳为尊崇,实则逐渐冷淡的手段。

  会昌二年(842年)四月,宦官仇士良见武宗日益亲重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权势,便散布流言蜚语,称宰相与度支商定,要削减禁军衣粮和马草料等费用,欲以此激怒禁军闹事。李德裕闻讯后立即向唐武宗面奏此事。唐武宗愤慨,拿出了君主的作派,遣中使到神策左、右军去宜布御旨:“此事纯系谣传,一切都是朕的安排,无关宰相之事,尔等不得信口雌黄。”将士们被震慑住了。

  仇士良的阴谋被揭穿后,只好惶恐地向唐武宗谢罪。唐武宗没有乘势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而是将他提升为观军容使,以领神策左、右二军。名义上得到了升迁,实则却被剥夺了对禁军的控制权。仇士良明白唐武宗对他的态度,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妙,以退为进,以身体有疾提出了辞职。唐武宗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辞呈,将他改任为内侍监。内侍监没做多久,基于大势已去,无东山再起的希望,仇士良被迫致仕。唐武宗对外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对内平定泽潞镇叛乱。在位时期藩镇降服。唐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唐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史称会昌灭佛。

  大中之治

  唐武宗死后,宦官选择李忱继承皇位,想继续保持朝政。未即位前的唐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无能之人,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度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在位期间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选拔人才。一改唐武宗的封杀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唐宣宗时期,张议潮领导沙州等地人民摆脱吐蕃贵族统治的首领,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咸通七年(866年)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肃清,使唐廷无西顾之忧,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实际上,大中暂治并不稳定。唐宣宗晚年,国内已有乱象,他死后不久就爆发寇乱。

  日落西山

  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走了下坡路。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民变,唐朝经济命脉的江南地区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黄巢之乱后,把唐朝的经济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动乱中死去,皇位由其弟唐昭宗继位,迁都洛阳。乾宁五年(898年),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唐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说唐昭宗退为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

  天复元年(901年),崔胤联合孙德昭打败了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温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宣武节度使朱温入宫尽诛宦官。天祐元年(904年),朱温发兵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唐昭宗杀害。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朱全忠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讨淮河以南地区失利,所以提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享国290年。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开封。

  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

本文标签: ,唐朝  ,多少年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