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是春天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家乡的人们会在这一天插柳枝,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节为什么要插柳枝
避祸祈福。
清明节是中国鬼节之一,在传统说法中,柳树有驱邪祟、祈平安的作用,所以每年清明节时都会插柳枝应节;清明节柳枝刚刚发芽,正是生命力最强的时候,只要插在泥土之中,成活的概率极大,所以有“无心插柳柳成荫”、“年年插柳、处处成荫”的说法,从这个角度看,清明节插柳枝还很环保。
清明节开什么花
清明节开的花有:杏花、映山红、桃花、油菜花、山茶花、梨花、迎春花等。
清明节扫墓的时候有带花束去墓前的习俗,一般都是带白黄菊花去,如果在花束中搭配一些时令花卉会更美观,也有将新鲜的事物带到故人面前的意思在里面。
清明节怎么过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出行选择。
游玩
清明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法定节假日,清明节时全国上下都会放假,出门游玩要提前做好安排。
祭祖扫墓
清明节准备扫墓则要准备祭祀品、带上家眷、穿着朴素的去到墓前进行祭祀。
清明节禁忌的事情
1、严禁大声喧哗
清明节是一个以祭祀为主题的节日,为了体现对故人的尊重,在墓地的时候不要大声喧哗、举止轻佻。
2、特殊人群不要去墓地
墓地一般比较偏远,特殊时期的人不宜去上坟,例如:70岁的老人、怀孕女性、生病的人、小孩等,以免发生意外,而且去墓地比较伤怀,对这些人群的心理健康也不好。
3、用火安全
在传统习俗中,清明节去墓地都会燃放鞭炮和纸钱,人走后纸还没有燃尽很容易出问题,因此,清明节扫墓能不用火尽量不用,实在要用就等东西烧完之后再走。
清明节有什么风俗
1、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到了现在,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2、踏青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3、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4、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
5、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
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6、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7、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树桠枝为架,拴上彩带,后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8、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9、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
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10、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可见玩兴极浓。
11、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