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伏贴”?
“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理论而发明的一种外用的贴敷治疗方法,“三伏贴”,又称三伏灸,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三伏贴”的时间分别是在每年的头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三伏贴”结合了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对穴位产生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贴敷时间
伏前:解毒7.6-7.15
初伏:驱寒7.16-7.25
中伏:清养7.26-8.4
末伏:化瘀8.05—8.14
活动地点:
太原市杏花岭区坝陵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康复科
联系方式:13403518794(赵大夫)
三伏贴适应症
· 呼吸系统疾病:
体虚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慢性咳嗽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 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肠炎、虚寒性胃痛、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厌食和消化不良等。
· 神经系统疾病:
头晕、头痛、失眠、肢体麻木、面瘫和中风偏瘫等。
· 妇产科疾病:
慢性盆腔炎、痛经、月经不调和宫寒不孕等。
· 泌尿男科疾病:
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早泄和遗尿等。
· 其他疾病:
包括各种痛证,如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关节炎以及免疫功能低下、阳虚体质、气虚体质和亚健康等。
三伏贴常用穴位
大椎穴: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腧穴:
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腧穴:
第十一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枢穴:
仰卧,在神阙穴(脐中)旁开2寸。
膻中穴:
在两乳头之间,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足三里:
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
天突穴: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贴敷后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的饮食应清淡,慎食海鲜、牛羊肉及辣椒、蒜、葱、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肥甘滋腻之品。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导致贴敷部位出现过敏或者起泡等副作用,而肥甘滋腻之品,容易阻塞经络气血,影响三伏贴治疗效果。
应慎食冷饮和冰冻食品。三伏贴是用来扶助阳气的,冷饮等会伤阳气,影响治疗效果。
要保持贴敷部位清洁。去掉药物后尽量不要洗澡,若洗澡可洗温水澡,不宜洗冷水澡。对于贴敷处皮肤及残留药膏等,只可用温水洗涤,不可用肥皂、浴液等搓洗,避免对局部皮肤的刺激。
贴敷期间宜穿干净、柔软、宽松、透气衣衫。贴药期间最好不要使用空调,避免皮肤遇凉后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以及寒邪经贴敷创面侵入体内,导致疾病加重。
贴药后不要过分活动,以免大量出汗,导致药物移动脱落。
每次贴敷,成人一般保留2-4小时后揭除即可,儿童酌减,可贴敷0.5-2小时,如患者体质敏感,应缩短贴药时间。三伏贴贴敷后,除了可能有温热感外,一般无特殊反应。如有异常感觉应及时取下药物,切不要搓、抓、挠,以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或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