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温州丧葬文化 温州人葬礼有什么规矩

星座解梦2023-04-12 06:21:14未知

带你了解温州丧葬文化 温州人葬礼有什么规矩

文章目录:

1、带你了解温州丧葬文化

2、关于福州丧葬习俗,你了解多少?

3、云南丧葬习俗,你了解多少?

4、带你去了解苗族丧葬习俗

5、凉山彝族丧葬文化,你是否了解?

6、猜你喜欢:

1、带你了解温州丧葬文化

民间流传的丧葬方式总是会有很多种,例如:土葬,花葬等等。

在温州,以前还一直盛行土葬这种仪式,现如今也有了新的殡葬方式。

本文带你了解温州文化,一起来了解温州的丧葬习俗。

土葬

温州市在历史上一直盛行土葬。据考古资料证明,在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已有石墓石棺出现。这种墓高约一米余,四周有4块天然大石块作支柱,上盖一块长方形的巨石。据史载,至迟在2000年前的东瓯王驺摇时期就存在土葬。旧时的温州西郊瓯浦山旁就有东瓯王墓。从明清到民国,土葬之,风更盛。

在温州民间,历来还有在生前筑寿坟,或死时临时选穴筑坟的习俗。其坟大都以砖灰为塘,以石为茔,比较流行的是一种以棺木为中心,周围垒以大石,做成靠椅式的坟,俗称“椅子坟”。由土葬发展成的殡葬旧俗,仪式繁琐,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并且化费巨大,浪费惊人。

下面介绍旧的土葬习俗和新的殡葬习俗。

[小敛] 人死之后,孝子披麻戴三梁冠,揭一个盛水用具到河边,后随一人执伞遮盖,先投一文钱于河中,汲取河水,叫做“买水”。这水用来给死者沐身。穿上敛衣(即丧衣)后,还给死者口中含一金质或银制的圆形的管儿叫“聪明棒”,这棒用红缎包起来,塞入口内,俗叫“含口劲”。

这是上古含玉的遗意。然后把尸体移到中堂敛床上,以待大敛。并取筷箸插饭中,绕以苎绵,陈于尸前,作为临时木主,同时在足下燃一灯,谓之“照冥路”。

小敛以后,拆掉死者睡的床,在原床地上,还要摆一个磨石,磨上置一个斗,内放满垄糠。糠上放一个米升,升上又放一灯盏油,内放七条灯蕊,一夜点到天亮,以后每夜减一条灯蕊,减至最后,即是头七。依次七夜,灯蕊点完,叫做“点七星灯”。每逢七天,除四七外,都要祭奠。

[大敛] 将死者入棺,也叫“入室”。棺中必须先装松炭、柴灰、灯蕊草之类吸干之物。婿家或内侄还要贮送给死者被褥、白烛、金银纸等,古时叫“□”,这是古时赠死的遗意。尸体入棺后,把棺柜盖子用长钉钉好,并用水绸、生漆、涂塞了缝痕,这叫“落钉”。

这时,孝子披麻、执杖,稽首跪伏阶下,六亲下辈,各依五服制度,分别穿麻、穿白,从跪,也稽首伏在后面,草草设起灵位,道士摇着铃,导孝子和亲友祭拜,叫做诵“开路经”。在平阳,旧时还有丧葬用乐饮酒的习俗;“大敛用乐,其亲朋集奠时设酒馔觞客,送迎拜奠皆用乐。大敛时亲邻皆至,名曰送敛,丧家多备筵席留饮,有宁啬于衾棺而丰于酒者。”《平阳县志》

过去温州一带有亲死停葬的陋俗。丧家惑于风水,听信堪与家之言,或惧葬时化费,因此停棺不葬。富者其柩多停室内,贫者则置棺于村落树丛或祠堂中,露厝棺骸,雨淋日灸,腐汁入水,毒气熏蒸,为害极烈。

清《永嘉闻见录》载:“……故一家之中,每见停棺累累,且久至数十年者,时日既远,香案为设,间值吉事,富家蔽以屏幛,贫家围以竹廪,竟以庭除为邱墟矣”。这种陋习,现已革除。

[做七七] 旧时,死者入敛以后,每隔七天进行一次祭奠,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俗称“做七七”。一七;亦称“头七”,丧家设灵座,供木主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亲友除送挽联、挽幛、花圈以及钱币外,均到灵前上香叩拜,并劝慰丧纸扎等活动。

二七、四七、六七、一般活动从简,由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祭奠,烧纸楮,请道士诵经等。三七、五七、七七、仪式较繁,除丧家举行祭奠焚楮烧包,请道士诵经拜忏,亲友均来吊唁。

[设灵堂] 大敛以后,要在中堂正中,搭个高台,台上一椅一桌,叫做“灵桌”、“灵位”。桌上一个香炉,一对蜡烛台,一盏菜油灯,并站着一对小型的纸扎的仙童玉女,摆在桌上。桌下一张踏脚凳,凳上一双死者生前穿过而质地还好的鞋子,桌前挂起的白桌帏。

还有帛幡上写着死者的生、卒年月日,叫做“魂帛”,挂在灵位前。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认为死者魂魄坐在灵位上,因此桌上的灯要昼夜长明,叫做“灵前灯”,每日三餐茶、饭、面汤等供养,都如生人一般,俗叫“供饭”,也叫“礼鬼”。七七供满,正个灵堂便撤掉。这形式在温州叫“设灵帏”或“设孝帏”。

[送被面] 过去,凡逢人家办丧事,亲友有送挽联、挽幛。挽幛是一大幅白竹布,正中写挽词。如“哲人其萎”(男)、“驾返瑶池”(女)之类。右边一行题上款,左边上行题下款。由于白布写墨字后,能作抹布之用。

于是,改为用白纸写字,贴在挽幛上。这样,丧家悬挂以后,还可以做衣衫。后来,社会风气奢侈,白竹布升级改为白绸子,贴墨写白纸。近年来,挽联又飞跃升级,变为五彩缤纷的绸被面,搭在绳子上,完全失去了挽幛的本意。

[出殡] 大敛以后,棺材抬出去,叫做“出殡”。旧时的出殡仪式,起丧时先祭方弼氏(金面、三目),也有先祭方相氏,即金面四目的大“开路神”。并有白旗、高灯和一切旗、锣、伞、纛,还有骑马扮戏出的人,排成队伍,很象迎神。

还有六角香亭,内放香炉、木主、古代叫“栗主”,也叫“神主”,有内外两函。另有一容亭,挂死者画象。接下去,大批亲友执绋跟随,名曰“送殡”。棺材后面,又跟着众亲属送殡队伍。在经过亲友住的街巷,则在门口摆祭桌,桌上摆香花一盆,点白烛,棺木经过时,则放鞭炮迎送,叫“路祭”。

旧俗行土葬,一般都生前先筑寿坟,死后葬在山上。有些地方,掘土成穴,悬棺而下,其掘出之土,拥筑成坟,坟上有碑,详刊死者姓氏及其子孙名号和安葬日期。但多数地方则先以砖灰为塘,以石为茔,规模宽大,化费甚巨。

棺木上山时,在棺前陈列肴馔等。所选时辰一到,烧起柴火两大堆,鸣锣发炮,喇叭铙钹,锣鼓齐奏,并放花爆,孝子跪伏坟坦。在一片杂乱声中,棺木进入坟塘,这叫“进棺”。

这时人们在坟背上铺起松松的泥土,孝子肩背布袋,左手执一个盖仓谷的印,正只手套入布袋里,从左方登上坟背,在泥土上重重戳成印痕,再从右方下来,叫做“印坟”(方言谐音印音应,袋音代,是传代应坟的意思)。这纯粹是旧社会迷信思想的反映。

棺柩入塘之后,将将坟塘外口,用砖砌好,只有大约当柩差不多高的正中处所,剩个足方一寸光景的洞儿,叫“龙门”。时辰一到,又是烧火、奏乐、发炮,孝子伏地。一个泥土工人用一块细小砖头,砌塞龙门,才算安厝完毕。

这时,孝子还要跪在坟头把木主内外函,分排左右。先内后外,再先外后内,用墨,点了木主上的王字成主,叫做“成主”。于是孝子脱去凶服,换上吉服,肩头挂红彩,准备回山。

回山时,放木主的香亭在前,容亭在后,奏乐下山,乘船回城。般到城外,所有一切仪仗,以及扮饰戏出骑马的人,所有执事,都换了红彩,在船埠头等候。香亭、容亭上岸后,仪仗排为队伍,依原路回去。家内女眷,穿着吉服,焚香跪接,焚火盆。在锣声、鞭炮声以及大乐声中,容亭升于堂上,木主香炉,摆在桌上,依序跪拜毕,然后就摆筵席宴饮了。

[公墓]

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土葬进行了改革。本着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移风易俗的原则,规划土葬用地,加强土葬管理。除划定禁坟区(如风景区、公路两侧山坡等),指定建坟区(限在隐蔽的荒山脊地)。

建立建坟用地审批制度外,着重推广公墓建设。公墓以村为单位筹建,由群众集资,建成后由群众认购。这些园陵式的公墓,既节约用地,又美观大方,给人以整齐、卫生、幽静、永久的感觉。四周除种植花木外,还有凉亭、花坛、墓志等附加设施。

有些公墓旁还建有“留容馆”。据1989年5月统计,全市已有公墓100多座,15000多穴。随着公墓的建设,丧仪也逐步简化,人们以挂白花、带黑纱、开追悼会来代替过去的披麻戴孝等封建殡葬旧。

瓶葬

在温州市的泰顺、平阳一带,有瓶葬之俗。有些人家在办完丧事,停棺数年,等待尸体腐朽后,就拾骸入瓶。

火葬

火葬在全市在逐步推行。其仪式十分简单,符合科学、卫生、节约和肃穆的原则。

人死后,将尸体运往殡仪馆,暂时安放(采取冷冻、防腐措施),以后通知亲友,各方送花圈,一般在二三天内,由家属亲友在殡仪馆公室内举行简单追悼会,中间挂死者遗像,两旁列花圈。仪式为:追悼会开始;奏哀乐;向死者默哀;然后向死者遗像三鞠躬;家属(或单位代表)致悼词;亲友致词。

所有讲话,文词简单,内容均为肯定死者生前为国家、为人民所作的好事和贡献,表示发扬和学习死者生前好的精神,化悲痛为力量,搞好国家建设。最后,亲友们向死者遗体告别,然后把遗体运往火葬场,两日后取回骨灰,装匣存放骨灰堂,或携回安放,或择地埋葬。

2、关于福州丧葬习俗,你了解多少?

生老病死是自然中的定律,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从出生到死亡这是一个过程。当人死亡时亲友们会为死亡的人举行葬礼仪式,这使葬礼文化流传了几千年。丧葬文化,也是福建文化,几千年历史中的一部分,就让小编大家来介绍一下。

福州早年民间对于丧葬有一套不成文的规例,一直延续下来,到现在有许多已经逐渐革新简化,但还有残留痕迹可寻。

办丧事,首先,旧时有句民谚叫做“七七做,八八烧”,就是说人死了要“做七”,每七天叫一七,七七四十九天,每一七都要请道士做道场,或是请和尚尼姑念经,要设灵前桌,每日早晚要唱汤、唱饭、点塔香。七七四十九天,并非是足足四十九天,中间“孝男”要拔掉一天,六七是“孝女”日也要拔掉一天,如果是未上寿的“少年亡”(男不到五十岁,女不到四十岁)的就不是七天一七,只有六天了。这其间有烧纸屋、烧金银箱等等。七七之后有“烧六旬”(即六十日)要礼祭,一百日也要烧祭,一百日之后就要等到“周年”(即一年足)到“三年”(即足二年)就要除服,这就是民间所说的“两年足三年促”除服就是孝服已满可以换吉服,照常生活,不要为孝服所拘束了。

早年在丧事中有许多陈规陋俗:做官的要告“丁忧”回乡守孝,孝服满后再陈请复职。“三年”守孝中不能参加宴会应酬,夫妇不能同房,家属不能生孩子,否则经人告发就要办罪。民间虽没有这许多限制,但在守孝中是不能婚娶的,周年之内也不喜欢参加喜庆。如遇必须婚娶的,可在百日之内操办,叫做“借孝”。官家也有借孝之例,如当年曾国藩守孝挂帅,就是由咸丰皇帝下旨借孝的。实际上在“三年”守孝之中,有逐渐淡化亲属思念的含意,由七七到六旬,由六旬到百日,由百日到周年,由周年到三年,逐渐拉长,也就逐渐淡忘。最后只有每年的“忌辰”(逝世纪念日了)。

其次,男子在父母亡过之后,就要服丧。古时谓父死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死曰孤哀子。在服丧中是十分狼狈相的,所以福州有句讽人其貌不扬的人叫“真像孤哀子”,就是这个意思。

上寿的人死亡,有发素帖(即讣告)及企“屏风”的规矩,在素帖及屏风上自称为“不孝男”,在讣告的尾段是这样写的:“不孝男某某等待奉在侧亲视含殓即日遵礼成服。”所谓成服就是开始戴孝。戴孝一般都是首七开始,这日叫做“上孝”。在上孝之前,男人要去理发,刮胡须,否则要等到七七四十九日终七时才能理发,孝男穿麻衣带麻帽穿草鞋,腰扎草绳,麻帽上挂两个棉球。据民间传说,这两个棉球的作用是:孝男在服丧期中要把两边耳朵塞起来,任人讥、任人骂、任人说什么坏话都装做听不见。是否如此也无人考究。父死挂左边,母死挂右边,父母俱死挂两个,这是按民间习俗男左女右来挂的。出葬时孝男要手执“孝儿杖”,杖长三尺,糊以白纸絮。孝儿杖,父死用木杠,母死用竹竿。这就是所谓“柴娘罢(父亲)、竹娘奶(母亲)”。

以上所述都是从古训中的“孝道”而来的,父母死这样做就算尽了孝道,生前是否孝顺就是另一回事了。现在这些习俗在福州市内已简化了许多,但在郊县还保持着,其中不乏薄养厚葬,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更有甚者互相攀比,为办丧事而负债累累,污染了社会风气。这些旧俗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3、云南丧葬习俗,你了解多少?

云南,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云南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今日的云南文化。但有些丧葬习俗仍是不变的,下面一起来云南文化中看看,云南的丧葬习俗吧。

德昌地区

德昌地区是傈僳族的聚居地。这一带的丧葬仪式独特、繁杂,很有人情味。葬礼分为安葬、出灵两个过程。死者配偶一般不参加,由儿女等亲人操办。

安葬:傈僳族死后多数实行土葬,仅孕妇和凶死者实行火葬。人死后先浴体。男性要剃头,女性要梳头、编辫、包圆形头帕。男性遗体停放在堂屋火塘右侧,女性遗体停放于火塘左侧。

德宏地区

德宏地区是景颇族的聚居地。丧葬舞蹈是景颇族民间舞蹈中重要而丰富的一部分,它包括“布滚戈”(或“革本戈”)、“龙洞戈”(或“脑巴”)、“恩刚斋”、“木代总”和“金再再”。

景颇族人死后的宗教祭祀仪式十分繁琐,且等级观念极为分明,故跳丧葬舞应根据死者的年龄、地位、身份、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举行不同的仪式和跳不同的舞蹈。

西双版纳地区

西双版纳地区是傣族的聚居地。在傣族村寨,凡是人死了,要根据死者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不同死因而采取不同的丧葬仪式。丧葬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和天葬四种。火葬是西双版纳很早就有丧葬习俗。寺庙里的佛爷、领主、僧侣和德高望重的人死后,多用火葬;土葬是西双版纳傣家人的主要丧葬方式,过去在临江河居住的西双版纳人,曾有水葬习俗,无论是病死、凶死、暴死,均用水葬,现已渐渐废弃。

红河地区

红河地区是哈尼族的聚居地。哈尼族实行木棺土葬。早先曾行过火葬。西双版纳一带,村里死人,全村都停止生产到丧家帮忙。红河等内地,人死后要向亲友报丧,亲友要带猪、鸡、米、酒等来祭,女婿要用牛来祭,全村各户都要举行一种共同的祭奠仪式,各作一块糯米饼放在死者的棺前,意思是请死者为自己死去的亲属带去。停尸一至二、三天,由巫师为死者唱挽歌。

迪庆地区

迪庆地区是藏族的聚居地。葬俗:迪庆藏区盛行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五种葬式,丧葬时采用何种葬法,以问喇嘛后决定。天葬行大葬者大多是僧侣和成年俗人。各地都有天葬台,人死后,念经“超度”后送至天葬台,由天葬专职行葬人员剖尸喂鹫。天葬时忌外人观看。水葬:迪庆藏区水葬法有四种。先将尸体入敛于藏式棺材,扛到水葬场将尸体及棺材送入水里。

泸沽湖地区

泸沽湖地区是摩梭人的聚居地。对于泸沽湖摩梭文化而言,其本身就具备了很多厚重和神秘的文化,而其中以摩梭葬礼最为神秘和隆重。

摩梭人没有生日,他们的生日都定在农历大年初一;摩梭人一般不采用现代的婚姻机制——结婚,他们还在延续古老的走婚习俗,所以他们也没有婚庆的场面;那么对于一个人对这个世界表象的一种结束成为其最隆重的一种仪式——葬礼。

4、带你去了解苗族丧葬习俗

在中国丧葬产业是很发达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而一些奇特的丧葬文化却是别有内涵,苗族的丧葬知道的人并不多,要怎样去了解呢?本期苗族文化为你解析。

苗族的丧葬,分天殇、凶死、产死、善终、寿终等,而葬法不同。

夭殇:未成年而死者,谓之夭殇。凡夭殇均不办丧仪式,也不能从门抬出。七岁以下夭折的,用稻草包裹着埋葬,七岁以上的装在用木板钉成的棺埋葬。

产死,也叫凶死。对此类死者,居四大寨苗族,要给死者缠红色腰带和脚帕。葬后,在坟边放一只鸭子。脚、腰缠红的可以在浅处捞到鱼虾,鸭子在水里可以帮其捞鱼虾还债。

苗族老人的寿终丧事自始至终均由苗族巫师(苗语称“褒谋”)来主持。老人一去世,即鸣炮一至三响通知族人,鸣炮俗称:“送终”。

出殡时,吹唢呐领先,用木棒打山开路,后是棺材。亡人之儿、媳、女等亲友哭泣在后。过桥,孝子跪地,表示背负老人过河,途中不丢买路钱。即请魔公择期“做客”,亲戚朋友前来吊丧,一般停尸于家中三至九天不等。出殡前一天“做客”,要砍马,若死者系女性,马由外家砍,系男性则由其姐家或妹家砍。

各路吊客都差不多到齐后,即举行砍马仪式。先鸣枪放炮,一名孝子找着标枪,哭着牵一匹无鞍马上前,马后是找标枪的举祭幛的孝子,妇女手持一把糯谷送行。寨中男女老少及各路吊客,吹着唢呐,鸣放枪炮,浩浩荡荡地走向砍马场。场上栽一桩,桩上放有活动环,将马拴于其上,所有孝子跪于砍马场的一面,手端一碗酒举行祭奠仪式。祭毕,唢呐吹奏砍马乐,魔公及长老念咒“砍马词”,念毕,围马场转走三圈后,回到自己的位置。砍马的吊客,须由孝子跪着请来,若吊客系舅家,则要多次请才来到砍马场。

这路砍马吊客提着两把马刀,吹着唢呐,围马场转三圈。两名砍马人手持马刀,先向马作揖,孝家两各持一壶酒,直向砍马手嘴里灌,砍马手不能用手托壶,酒后,砍马手双手握着刀把,轻轻向马砍去,表示敬意,接着便论着着使劲地砍。据说跑在前的多有吉祥,因而均互不相让。砍马结束后,即请孝家长者二十来人去喝“和气酒”。至黄昏后,就给死者“开路”。

您也许还喜欢:

解惑:维吾尔族是白种人吗

浅述维吾尔族语言文字

维吾尔族图腾的象征意义

新疆维吾尔族起源与历史

5、凉山彝族丧葬文化,你是否了解?

凉山是彝族聚集最多的地方,现在还保留着自己丧葬文化。丧葬文化在彝族文化中是特别重要的仪式,而且在丧葬时他们会聚集在一起饮食,彝族称之为“古止古舍切”。下面,我们一起更深入的了解凉山彝族丧葬文化吧。

凉山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是火葬,火葬在凉山彝族地区传袭甚久。葬礼的规模视死者的年龄而定。规格无统一的标准,视家庭条件以及亲族网络关系的强弱来定。丧葬的礼仪是基本相同的,大体可以分为收殓、丧集、守灵、出殡、聚食等程序。

在凉山彝族地区,不管是男是女,不论名望高低尊卑,辞世后家人和邻居都给他穿上黑白蓝配套的丧服。合唇瞑目蜷腿,两手交叉于胸前,手指轻轻扣拢成拳。盖上披衫,将遗体侧身放在木制的尸架上。男的左侧在下,这是因为男的右手需要拿剑防身,女的需要左手在上,便于抓羊毛捻线。

遗体可以放在家里,也可以搭上布棚放在院子里,近邻听到哭声,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不沾亲的都纷纷哭着赶来合力料理丧事。寨人到齐,长辈们择吉定下出殡日期,出殡日期是根据辞世者属肖、命宫、死日查经掐算而定。而辞世者的命宫是根据辞世者出生之日的“弹布”所在方位而定。出殡日期确定以后分头给居住在远处的亲友报丧。出殡前夕彝族称之为“撮热”,意为集中人。

这天是丧期中最热闹的一天。凡是来参加丧葬的人都定在这天到齐,祭品也是这天送来。奔丧者多以一个家支或村寨为单位,客人中有提酒的,牵牛羊的,还有悬举着祭帐的。临近了人人都得大哭一场。之后劝诫家属节哀,主方则就地用酒给他们洗尘,简要介绍死因及生平事迹,然后统一安排食宿。

守灵是凉山彝族地区丧葬的一大习俗,也是各村寨间团结互助和亲戚哀悼死者的一种表现。彝族认为老人辞世是青笋脱壳,菜熟叶黄,是人们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用不着过分悲伤。因此灵前既有悲戚的哭声,也有乐天的酒语,还有扣人心弦的摔跤比赛。最吸引人的则莫过于答辩贤言巧语了,通常以宾主对垒的形式,引经据典临场发挥相结合,双方常常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阿古荷”是贯通这一夜的活动,鸡鸣之后更盛,通常组织许多人,排成队以领唱的形式为死者指路送魂。

出殡在凉山彝族的丧葬活动中是很重要的,要专门请“毕摩”做法事,目的是为了不让死者带走在场亲戚朋友的灵魂也为死者做出殡前最后的指路送魂。凉山彝族的葬地多选在住房上方的荒坡上,有些岁数比较大的人自己在世的时候就把葬地指定好的,有些是死后其子女或者祭师指定的。出殡时,所有的送葬者都拥挤在灵床后边朝前走动。这时儿女子孙、亲朋好友个个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有的泣不成声,一直把灵床抬到柴堆上,安放就绪,从上引柴火。

聚集在一起饮食是凉山彝族丧葬中特别重要的一种仪式。彝族叫“古止古舍切”。为老人办丧呜枪意为向前来蛮缠死者灵魂的魔鬼开火,为祖灵除去祖界途程上的邪魔。实际上是为了显示家支的势力,过去在这个场合里,谁家的枪鸣得多谁家就显得体面,以显示家支势力庞大。雨点般的枪声,使人震耳欲聋。

在枪声陪伴下主方抬起砣砣肉和荞饼,让客人自由组合成团,不分男女老幼,不管相识或相关与否,按人头分给一份砣砣肉、荞饼或米饭。待到在场的人都得到一份时,主人鸣枪,大声宣布丧事圆满结束,并劝各路宾客回到村寨吃点便餐再走。至此,有宴者可以赴宴,无宴者可以归家,整个丧葬仪式便告完成。

6、猜你喜欢:

本文标签: ,温州  ,规矩  ,文化  ,丧葬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