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山东春节吃什么炸货
2、山东日照春节风俗都有啥?
3、春节习俗大观:山东的孔府年节活动
4、山东人的春节习俗知多少
5、猜你喜欢:
1、山东春节吃什么炸货
春节的时候,小编家里都会准备炸排骨、炸鸡翅、炸鱼之类的食品,这也算是过年家常菜的特色,比起洋快餐店的炸薯条之类可是毫不逊色。而在山东地区,这些油炸食品被统一称作“炸货”,是本地家庭过年时必不可少的吃食,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山东春节吃什么炸货。
炸麻叶
炸麻叶经油炸制成,口味分咸、甜两种,在和面时加盐或糖。做好的麻叶,因外形似叶子,上面布满芝麻,故称“麻叶”,可以说是山东人过年期间最喜欢的小零食之一。
炸豆腐
炸豆腐,即把豆腐切成小块,入锅炸制,炸好的豆腐外脆里嫩,鲜香可口,可拿来当零食,也可作为春节饭桌上的食菜使用。
炸酥肉
炸酥肉是我国各地家庭餐桌都常见的一道家常菜,制作比较简单。一般炸好的酥肉是撒上椒盐、辣椒面或者搭配番茄酱食用,一时吃不完的剩肉回软后,正好能下锅炖,一菜两吃。
炸麻花
炸麻花,即是将面粉和白糖揉成团,做成型后放油锅里面炸一会儿,出锅即可吃,香脆可口。
炸藕盒
炸藕盒是山东家庭过年必备的年夜菜,也是一道非常传统的下酒小菜。刚出锅的炸藕盒味道鲜美、色泽金黄、外酥里嫩,咬一口在嘴中,藕脆爽口、肉香四溢,地道美味。
2、山东日照春节风俗都有啥?
我国大江南北过年习俗不一,这才使得中华民俗文化极具魅力。山东日照位于黄海之滨,是山东半岛的尾翼,每到春节,日照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年的味道。日照人过年有很多讲究,有传统的辞灶、除尘,还要制作各种各样的糕点,除此之外,日照的春节还要怎么过呢?
辞灶
日照的年味从腊八开始渐浓,而从腊月廿三小年开始,大家就开始紧凑的忙年了。腊月廿三这天,要进行辞灶。传说中,作为一家之主的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廿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一年的功绩。
腊月廿三这天,家家户户包饺子,辞灶时一般要将煮好的水饺先端到灶台上祭过灶王爷,然后才可以开饭。有的人家还喜欢在灶台上摆放一些点心和糖果等送灶王上天,祈求灶君享用美食之后,“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除尘
腊月廿四打扫卫生,是一年中最认真最彻底的清洁,一般全家动手。先把家具等全部搬到院子里,彻底清扫一遍,再用扫帚打扫房顶和墙壁的灰尘、蜘蛛网,连玻璃、窗台等也都要仔细地擦拭干净。家里的锅碗瓢盆也都擦拭一新。
近几年,不少人不愿自己动手打扫卫生也怕自己清洁的不彻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找家政公司打扫,特别是居住在楼房的人们更喜欢找保洁擦拭玻璃,清洗油烟机等。
做豆腐
腊月廿五,做豆腐。日照的豆腐好吃,采访中不少家住外地的人都有这样的感慨。日照水好,日照的豆制品也非常细腻。对于不少人家来说,做豆腐这一习俗仍然保留着,因为豆腐代表着“都福”,有的人家还喜欢将一部分豆腐冻起来,留着正月吃。白菜猪肉炖豆腐是正月里餐桌中最常见的菜。
做豆腐首先要选好的黄豆泡,泡好后再磨成豆汁,再将豆汁放锅里煮,然后点入适当卤水,搅拌,等出豆腐脑时,再将其放入筛子之中,压制而成。一般做豆腐需要全家人一起参与,一个人烧火,一个人负责点卤水,特别是压制豆腐时更需要全家总动员。做豆腐也是一门学问,卤水点多少,火候是大火还是小火都是有讲究的。
蒸饽饽、年糕、发团
对于日照人而言,年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因此小年过后要多准备一些饽饽,以备正月吃。因此从腊月廿五后,就要开始蒸饽饽了。日照人喜欢团团圆圆的感觉,因此用白面蒸的饽饽个头也大。“我家一般一斤面蒸一个,往年都是7斤面蒸7个饽饽。”市民尹女士介绍,今年家里的饽饽也还是按照老标准。
不少人家还喜欢蒸年糕,年糕谐音“年高”,再加上口味香甜,特别受家中的小孩喜欢,而年糕不仅有黄色还有白色年糕,寓意着黄金和白银。而枣山也是日照特色的年俗食品,通过枣子的点缀,将本来单调的面食形成了一个“山”的形象,也寓意着新的一年的生活会越过越红火。
作为日照的特色面食,发团很受日照本土居民的喜爱。一般的面食是以白面为原材料制作的,而发团则是用大米磨成面制作的,制作的发团白中透亮,吃起来也很有劲道。同时发团本身的名字也代表着发财和团圆。
3、春节习俗大观:山东的孔府年节活动
衍圣公为孔子嫡裔子孙世袭爵位,其职责为管理孔子的祀事及孔氏的族务。孔府是衍圣公府的俗称,是我国现在唯一较完整的明代公爵府。每年春节期间这里的过年活动,制度严格、规矩繁多,庄严郑重,参与其中令人肃然起敬。那么今天的春节习俗就为你介绍山东孔府年节活动。
腊八熬腊八粥
腊八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腊八粥进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户人”中的烧火户在这天专来烧火。支起大锅,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粗的,给当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时,一个还给一斤馍馍。
另一种粥是细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这样的粥是供内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孔府在外面有很多香火院,都在腊八这天派尼姑来要粥,要“盆头米”。
临近三十“蒸壮”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这时“烧火户”又来烧火,蒸各式各样的馒头。
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孩子送“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面写有“长命百岁”的字样,放在小孩子的枕边,每人准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早晨醒来,先不说话,用手摸摸食盒里的东西和压岁钱。起床后拜庙、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本家来孔府拜年。下午当地“龙灯会”的狮子舞等进孔府表演,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燃放焰火,庆祝新年。
4、山东人的春节习俗知多少
春节是一个古老且隆重的及节日,春节的乐趣在于它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像贴春联、扫尘、拜年、年夜饭等,虽然每个地方的过年习俗都各不相同,但那种辞旧迎新的气氛是一样的。那么,你知道山东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吗?一起来了解下吧!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拜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
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邹城则有捣鼠洞的特殊习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初一忌讳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地区俗规
鲁西南地区俗规,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它如牛、马、狗、猫等家饲动物,都得到优待,有的吃饺子,有的啃肉骨头。有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喂牲口,牲口吃饱以后,再用扫帚从牲畜头上往下扫,扫出什么粮食来,就意味着这种粮食丰收。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胶东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还有些特殊活动。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恶习统统赶出去。二是压窗台,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种各样的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台上,十分美观。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这样能长得快。
四是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有余钱。五是丢盛虫(蟠龙),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中。盛是剩的谐音,丢盛虫取“剩余”之意。地当京杭大运河的微山县南阳镇,年初一由儿童擎灯笼上街,跳跃欢呼唱吉利歌谣,俗称“喊发”。儿童所唱吉利歌谣有多种:“发财!发福!买地!盖屋!”,“今年好子(个)年!明年排大船!装红枣,下江南,装一个,卸一万,扫仓扫个八百担!”,“发来!圆来!元宝轱辘家里来!”
莱芜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串亲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串亲拜年的顺序各地不一,临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孙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称“走丈人家”;初四日,姨家及较远的亲戚家。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男女青年可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
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新婚女婿给岳父的礼物十分讲究,莱芜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点、馍馍、鸡、鱼、香肠、罐头、挂面、油条各算一色。此外,香烟、糖块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鸡要带两只,鱼要带两条,各色礼物,均要双数,切忌单数。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
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岳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接待。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岳家给姑爷的回礼是10斤左右的大馍馍和大糕各一个。
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娘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亲,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