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巴族黄酒:不一样的酿酒方法味道 门巴族特产是什么

星座解梦2023-08-02 14:08:51未知

门巴族黄酒:不一样的酿酒方法味道 门巴族特产是什么

文章目录:

1、门巴族黄酒:不一样的酿酒方法味道

2、门巴族的艺术奇葩“门巴戏”

3、门巴族独特的工艺文化:氆氇

4、门巴族传统节日有哪些鲜为人知

5、门巴族的形成,门巴族的起源

6、猜你喜欢:

1、门巴族黄酒:不一样的酿酒方法味道

在门巴族,喝酒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有朋至远方来的话,就会喝的更多,这是门巴族表达欢迎的热情之举。门巴族黄酒的酿造是十分特别的,味道当然也更胜一筹。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门巴族文化中了解其黄酒的酿造方法吧。

酿酒是门巴妇女的一项日常活动。

门巴族黄酒的原料是本地盛产的玉米、鸡爪谷。黄酒的酿制先分别将玉米,和鸡爪谷倒入大锅里煮。煮得完全熟烂之后,将玉米和鸡爪谷放凉,晒干。封存在密封的胶桶里,存放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厚。

半年到一年后,玉米和鸡爪谷发酵完毕。将它们装入竹筒,竹筒的底部有几个小孔,酿好的酒就从这些小孔中流出。在发酵好的竹筒里倒入冷水,流出来的便是黄酒了。

但倒入的水,亦有讲究。必须是冷却的白开水,而且一次倒入的水不能过多。水加多了,黄酒清淡如水,酒味全无。最好是慢慢注入,一次一瓢。等竹筒的水全部流出之后,再往竹筒加水。这的确需要静静等待的耐心。

当酒一滴一滴的从竹筒流出,我似乎看见时间在这过程中参与的细节。门巴族的待客之道,来得如此的深情。一点一滴,细微中都包含着无可言说的情意。

门巴族饮食简介:

门巴人烹饪简单,汤菜是主菜,汤汤水水,和单调的米饭相配,食用方便可口,颇受人们青睐。汤菜中的主要佐料是豆酱,一般五口之家的半锅汤菜中要投放80克左右的豆酱。经过发酵的豆酱成了酱泥,投入锅中后自行分解。毫不夸张地说,门巴族烹饪技术中,远远不能离开豆酱的。

酥油茶每天必备,夏天还饮一种自制的酸奶。男女老少普遍嗜好饮酒。自制的青稞、大米酒多装入大葫芦、大竹筒里,客人将至,男的做菜陪客,女的敬客,客人喝一口,女主人便在一旁随时添加,客人醉,被视为看得起主人,主人才高兴。

2、门巴族的艺术奇葩“门巴戏”

门巴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及保存。其中门巴戏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它主要流行语门巴族内。那么你知道门巴戏的多少内容呢?下面的门巴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门巴戏”从起源到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据史料记载,“门巴戏”产生于西藏藏传佛教五世达赖时期。当时,门隅地方有一处叫“隅松沙定”的村庄,那里有一位名叫洛追加措的人。因为他当时对门隅群众发展生产有功,为此五世达赖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收洛追加措为自己的弟子,并让他到哲蚌寺学经。学成后,人们尊称他为“门巴梅惹喇嘛·洛追加措”。

公元1680年,五世达赖拨给洛追加措一笔经费,派他回到门隅担任行政长官,同时让他修建达旺寺。达旺寺建成后,五世达赖为表彰他的功绩,赠送给他一尊自己供奉的五个莲花生像中的一个像和一幅五世达赖自己用鼻血画成的--班登拉姆的画像唐卡。这期间,洛追加措搜集、整理了很多当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并编写了藏戏《卓娃桑姆的》剧本。从此以后,这个剧本也成为藏族地区各地到处传演的“着名的八大藏戏之一”。与此同时,门巴族群众也以本民族的歌舞说唱表演这些故事和剧本,“门巴戏”就萌芽产生了。

起源

门巴戏的起源主要是酬神歌舞,其直接源头据认为是宗教祭祀活动中的巴羌表演,把它加以情节化,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门巴歌舞戏剧。门巴戏由于源自宗教仪式活动,戴假面具演出者在锣钹伴奏下,说、唱、舞错落穿插,交替配合,常常会产生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唱词采用散体歌谣形式,曲调随内容和情节的变化而变化。门巴戏虽然受到藏戏的影响,但并未照搬藏戏的模式,而是根据本民族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心理进行消化和吸收,使之成为巴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特色

门巴戏的表演源自门巴族的民间舞蹈、歌舞和宗教艺术表演,其音乐则源自门巴族民歌“萨玛”(酒歌),此外又吸收了门巴族的说唱音乐、古歌、悲歌和宗教音乐。门巴戏的服装主要以门巴族生活服装为基础,同时又受到藏族服饰的影响。

规定

“门巴戏”规定只有六个演员和一个司鼓钹的伴奏员。演出的开场仪式叫“顿羌”,亦叫“琼根杂娃松”,意为“三个根本的来源”,指借用藏戏开场仪式中的三种人物温巴、甲鲁、拉姆,使之化成门巴戏开场仪式中的六个角色:渔翁、渔夫、甲鲁、仙翁、仙女、龙女。仪式由这六个角色先后出场舞跳、歌唱、表演,还穿插表演祭祀众神:太阳神、香獐神、大象神、牦牛神、鹿子神、石磨神等等。

正戏开始后,六个演员除要分别扮演剧中六个角色外,剧中的其他角色也要由六人轮流串演,串演时服装、装扮都不变换。戏班除六个演员和一个伴奏员外,还有一个是管理人,他也要参加开场演出,他穿黑藏装,戴"薄独"帽,举一面保护神“杜嘎日”旗帜,第一个出来绕场一圈,然后引出六个演员出来表演。而对伴奏员--鼓钹师,则有更高的要求,除小鼓小钹要由他司奏外,还要求他谙熟全部剧情、戏词,懂全部唱腔、舞蹈动作和表演,以使鼓钹点与整个戏剧节奏相合。

演出

门巴戏的演出按开场戏“顿羌”、正式“雄”和结尾戏“扎西”的顺序进行。扮演“娘钦”(即渔翁)的演员在正戏开始之前有一段念诵介绍,在正戏演出中则很少再穿插念诵,只在剧本的散文叙述处,要把作者的议论以念诵的方式介绍出来。一般情况下,一个整本大戏要演很长时间。在勒布地区,每年藏历新年期间,规定都要连续演出《诺桑法王》七天,一天演一段。据1981年回藏定居的门达旺寺喇嘛次旦次仁说,演出是以有重头戏的角色分成一段段来进行表演的,如《诺桑法王》中云卓仙女飞下人间林泉沐浴,仙女被渔夫捉住,仙翁劝解渔夫将仙女献给诺桑王子这一段戏,就称为《云卓拉姆》。

3、门巴族独特的工艺文化:氆氇

门巴族是中国最具有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门巴族的许多民族特色也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门巴族人民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别具民族特色的歌曲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以及工艺文化,氆氇就是工艺文化之一。

对于氆氇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门巴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门巴族与藏族关系密切,生活习俗方面受藏族影响较大,同时又具自身特色。门巴族的服饰多采用氆氇为原料。氆氇是藏族制作衣服和坐垫的一种羊毛织品,种类多样,色彩艳丽,是门巴族生活中的必需品。

门隅一带男子喜戴一种叫“八拉嘎”的帽子,用蓝色或黑色氆氇作帽顶,下部使用红色氆氇,翻檐处用桔黄色绒布镶边,并留一个缺口,戴帽时把缺口对在右眼上方。桔黄色颜料是用当地出产的一种草根制作而成。几种颜色鲜明,远远望去十分醒目。

门隅男子多穿赭色布袍或氆氇袍。但比藏族的袍子要短小一些。由于坡大路狭,人们爱穿软底长筒靴,用红、黑两种色的氆氇镶配缝制。墨脱的男子很少戴帽子,常戴自编的斗笠防日晒雨淋。穿的多是用棉麻自织的白色衣袍,赤足,腰悬砍刀或叶形小刀。

门隅的妇女也是穿袍服,外面围一块白色氆氇围袍。勒布、邦金一带的妇女,习惯在背上披一张羊皮或牛犊皮。传说这是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来到山南留下的习俗,为了避妖邪,图吉祥。实际上是为了在背筐时保护衣服不被磨损,也有雨披的功效。

妇女颈上悬挂着用松耳石、红珊瑚、玛瑙等串成的装饰品,她们穿的内衣叫“不布热”,颜色多样,无开襟、无领、无扣子,只开一个圆口由头上套穿。外衣称“冬固”,分长短两种,用红、黑两种氆氇做成。有的胸前挂上一个用金属制成的护身佛盒,内装佛像及经卷,叫做“噶乌”。不论男女,都系一条长2米,宽约0.6米的红氆氇腰带。

墨脱一带由于气候温暖,妇女都喜欢穿色白质薄的小上衣或无袖无领的褂子,下着花色裙子,配上项链、耳环,显得格外潇洒俊俏。

4、门巴族传统节日有哪些鲜为人知

门巴族,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对一个民族来说,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在节日中用表达一些民族情感,这是维系民族情感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式。那么,门巴族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节日?

1、曲科节:

在每年的六月庄稼成熟时举行。过节时人们聚集起来,举行隆重的朝拜仪式,然后在喇嘛和扎巴的带领下,背经书举经幡,围绕村庄和庄稼地转一周,祈求神灵保佑,人丁兴旺,庄稼丰收。群众自备酒饭,在地头田间载歌载舞,整个活动进行2—3天。

5、门巴族的形成,门巴族的起源

中国从一个小小的原始部落不断的扩张成一个物资丰富的庞大帝国,而在这片华夏大地上仍然存在着犹如部落一样的民族。这些民族都分散在中国的大地图中,没个民族都是从小发展到大,那么,你知道门巴族的形成和起源吗?下面的门巴族文化为你解答。

门巴族居住的地方均属西藏边陲地区。十七世纪,门巴族社会已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成为西藏地方政府统治下的全西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是门巴族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形式。门巴族地区的土地、森林和草场等生产资料皆属西藏地方政府所占有。西藏地方政府向门巴族地区派遣官吏,设置行政机构,向寺院和世俗贵族封赠土地和农奴,形成了官家,寺院和贵族三大领主对门巴族地区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和对门巴族农奴人身的不完全占有关系。

以门隅地区为例,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藏地方政府就授予错那宗政府对门隅的管辖权,门隅北部的勒布4错,离宗政府最接近,成为政府官员统治和管理最为严密的地区。以宗政府为首的三大领主把占有的土地分割成若干块份地,分给有劳动力的门巴族农奴耕种,同时向门巴农奴收取以实物和徭役为主的地租。在门巴族社会中,封建农奴主是利用原始村社组织形式来推行封建农奴制的,封建农奴制与门巴族的原始村社结合形成了一种复合社会形成形态。

由于人们在土地所有制关系中的处的地位不同,在门巴族社会里,存在着农奴主和农奴两种人。农奴主多数是藏族,农奴几科全部是门巴族,农奴主包括宗本、“粗巴”、上层喇嘛和世俗贵族,他们人数极少,但权力很大,掌握着社会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具有多种的封建特权,是门巴族社会的统治者。

同广大藏族农奴一样,门巴族农奴按其经济地位高低划分,可分为“差巴”、“堆穷”、约布”等三个等极。“差巴”在墨脱地区,意为交纳租税的人。他们在农奴中占很大比便例,按规矩领种领主的份地。为领主支应繁重的乌拉差役,还要向领主缴酥油、木材、染料、木炭等实物和藏币。“堆穷”,人数比“差巴”少。地位低于差巴,租种大差巴的小片土地,或作帮工、干杂活,从事副业、手工为生产。“约布”,即家庭佣人,人数很少,只存在于墨脱地区。他们无独立经济,多是单身一人在主人家干活,依附于主人。

门巴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牧业。直到民主改革前,农业耕作方式还停留在刀耕火种和锄耕、木犁犁耕阶段。生产工具是铁木器并用,以木制工具为主。木犁是农业的主要农具,形状因地而异。门巴族对农田的管理是粗放的。农作物的种耕锄草一般进行一到两次,作物大多任其生长。无水利灌溉设施,施肥也较少,因为土地肥力恢复较慢,加上虫灾、兽害、水灾侵害,农用物产量一般都很低。

牧业和采集野生植物是弥补粮食不足的重要手段。放牧和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牦牛、犏牛和黄牛,马和羊的数量较少,牦牛、犏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牲畜,给门巴族提供牛奶、酥油、奶渣、肉食、牛毛用于纺织、牛与外民族进行交换的物资,而公犏牛和公牦牛则是承担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

狩猎活动一年四季都在进行。男子出门多随身携带弓箭长刀。门巴人利用弓箭、弓和下绳套等方法捕获野兽。获得的兽皮、兽角、兽骨是与外民族进行交换和向领主交纳的实物。兽肉将割成肉条烤干,分给参加的狩猎者和同村的好友亲邻。

门巴族世世代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民族。手工业门类仅是农业生产的副业,与相邻民族虽已发生了交换贸易关系,但自给自足的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封建农奴制度国一直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使门巴族落后的生产水平年复一年地在原有基础上重复,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直到民主改革结束了封建农奴制度,社会生产才得到了解放。

6、猜你喜欢:

本文标签: ,门巴族服饰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