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特色:镇江锅盖面的特点是什么(关于镇江锅盖面的资料)

星座解梦2023-04-15 18:01:20未知

镇江特色:镇江锅盖面的特点是什么(关于镇江锅盖面的资料)

文章目录:

1、镇江特色:镇江锅盖面的特点是什么?

2、镇江最有特色的景区:焦山

3、江南的天下第一面,镇江锅盖面的做法

4、小面大来历:镇江锅盖面的传说故事

5、关于镇江锅盖面,你听说过吗?

6、猜你喜欢:

1、镇江特色:镇江锅盖面的特点是什么?

镇江锅盖面是镇江的一大特色小吃,面条这么多,口味好的也是不差,可为什么镇江锅盖面能够成为镇江的代表呢?镇江锅盖面的特点是什么?

那么,本期一起来了解中国十大面条之一镇江锅盖面吧!

锅盖面选用的面条是“跳面”,这种面条有毛孔,卤汁易入味,吃在嘴里耐嚼有劲,味道独具。锅盖面的底料也十分讲究,秘制酱油汁加上十余种佐料,味道十分鲜美。做好后,汤清面软,不粘不乱,青头鲜嫩,经济实惠。

“面锅里面煮锅盖,先烫浇头再烫筷”是镇江的锅盖面特色的高度概括。“水要多火要大,望风吃面”是其直观的形象:大锅下面,锅里漂着小锅盖煮面,四周透气,面条有筋道,加之“浇头”鲜嫩,味道更佳,待食的面客排队吃面,好不久,一碗滚烫鲜美端到面前,店里面坐满,外头蹲着、站着,迎着风、呼啦呼啦吃着。

传统饮食中有“原汤化原食”的说法。人们在吃完面条、水饺或元宵后,都要喝点原汤,从营养学的观点来看是有一定道理的。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学专家李佩文认为:“煮淀粉类食物时,其表面的淀粉会散落到汤中,当加热达到100摄氏度时,淀粉颗粒会分解成糊精,能帮助消化食物。

而且面汤中含有消化酶,在煮的过程中不会被破坏,也可帮助消化食物。”所以,喝原汤可以帮助减少积食,众人出份的众多“浇头”又为锅盖面原汤增加了营养和特有风味。锅盖面使用的汤料不仅味道鲜美,其中还加入了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

一碗镇江锅盖面涵盖了“红、绿、白、黄、黑”等5类营养食品,红是肉类等荤食品浇头、绿是配料中的蔬菜、白是面条原料面粉、黄是各种豆制品、黑是熬制的酱油和木耳等配料。加之镇江锅盖面含有人体所需的弱碱性物质,所以成品锅盖面的色、香、味、营养都十分全面。

镇江锅盖面的特色秘笈有四项:

一是跳:将揉好的面团放在面板上,光滑滑的粗毛竹横在面团上,竹竿的直径有6、7厘米粗,竹竿的一端套在固定在案板上的铁圈里,跳面的汉子坐在毛竹上,单腿着地跳跃挤压约千余次才能将面团压成薄薄的面皮,再用大刀切成宽细均匀的面条。

二是漂:大锅里漂着小锅盖,四周透气但开水不外溢,木锅盖压住翻滚的面头,控制对流的速度和路线,不论怎么煮,面条在锅中的位置可以保持基本不变,面条贴在锅盖下,水在其周边沸腾,水与锅盖之间没有空隙,煮熟的面条就很筋道。而杉木锅盖特有的木香也为面汤增加了另一重鲜味。

三是熬:酱油熬制是锅盖面制作的一大精髓。镇江的酱油是用名的,至顺镇江志记载有“酱邻境多仰给于此”。而镇江锅盖面选用镇江特供黄豆酱油,加入十余种佐料,如地龙,桂皮,香草,八角,镇江南山深处野生菌菇,长江江虾子,鸡骨等,先猛火烧沸,后调至温火熬数个小时,加入适量食盐、白胡椒粉,冷却凉透,2天后方可食用。

四是浇:“面锅里面煮锅盖,先烫浇头再烫筷”。锅盖面浇头原料都为镇江地产,有长鱼、腰花、肴肉、碎肉、占肉、牛肉、鸡蛋、猪肝,干丝、素菜等,各色各样的浇头,烫在汤里,却香在碗里。

2、镇江最有特色的景区:焦山

镇江坐落于江苏省,是江南鱼米之乡。镇江有着许多风景秀丽的地方,焦山就是一处。焦山,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有江南“水上公园”之喻,被誉为“江中浮玉”。下面一起来镇江文化中看看吧。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焦山的神仙就是东汉隐士焦光。东汉末年,焦光隐居在此,汉献帝曾三次下诏书请他出山做官,但他不愿和腐败朝廷同流合污,拒不应召。他在山上采药炼丹,治病救人,后人为了纪念他,改樵山为焦山。

“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这是施耐庵在《水浒》中对焦山定慧寺景观特点的描述。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是江南最早的寺庙之一,清朝康熙皇帝南巡经过焦山时,亲自题写了寺名匾额。

与一些名山大川相比,焦山并不显得高大突出,但它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闻名遐迩的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气势磅礴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艺术,使焦山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书法之山。焦山碑刻,篆、隶、真、草、行诸体皆备,风格迥异,或苍古峭拔,纵逸奇深,或严整舒朗,浑然厚重,真可谓汇千年古刻之隽美,融百家书法之精神。有“碑中之王”、“大字之祖”之称的旷世奇碑——“瘗鹤铭”,就出自焦山,北有《石门铭》,南有《瘗鹤铭》,焦山碑林与西安碑林一南一北,各领风骚,有人说西安碑林是雄浑的黄河文化的象征,而焦山碑林则是清奇的长江文化的凝结。它所拥有的更多的是人文个性的张扬。

古刹梵音,古碑荟萃,古刻纷呈,古树葱茏,给这座名山增添了无穷雅趣。在这里真诚地欢迎八方朋友到焦山来修心养性,放飞心情。

焦山自古以来名称很多,有樵山、谯山、狮子山、狮岩、双峰山等。这些名称均是根据当时特定的情形或山体的自然特点而命名的。如樵山,取自于樵夫砍柴;谯山,取自于在此设有海防和了望哨所;狮子山、狮岩、双峰山等则取其形。只有焦山之名来得最具有传奇色彩和人文情趣,因而千百年一直沿用。

秦朝以后,道教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渴望归隐山林,过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而焦山与松寥山、夷山耸立于长江之中,形成一主两次的格局,与“一池三山”式的人间仙境相暗合,于是便成道家首选之地。东汉末年,名士焦光游历大江南北,当他来到焦山之时,被这人间仙境所吸引,便在此结庐隐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药炼丹,济世救贫,并留下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当时的皇帝闻其贤,三下诏书请其出山做官,均被他以年老体弱、妻子多病或远游等方式婉拒了,后人为纪念他而将他隐居的山洞改成三诏洞,山名改为焦山。

据《焦山志》载,宋真宗皇帝生病,久治不愈,忽做一梦,梦见一老人走进他的金銮殿,自称是东南方的隐士焦光,送丹药为他治病。真宗惊醒后,病果然好了,他忙将梦中之事询问大臣。大臣说:“焦光是汉末一位高士,隐居于长江之中的焦山,甘贫乐道,三诏不起,廉节自持。真宗听后大喜,发下敕文:”封焦光为明应公,里祠春秋祭祀,同时对焦山的田赋、差役一概优免。皇帝金口一开,从此焦山声名远播。

3、江南的天下第一面,镇江锅盖面的做法

没有了吃,那么在这个世界上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许多人努力赚钱也就是为了吃,吃更多的美食,遍布全国各地的美食不吃一边简直是就是白活了。

那么,本期了解中国十大面条之一镇江锅盖面的做法。

锅盖面也称为伙面、镇江小刀面,被誉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是江苏省镇江市地方特色传统美食。锅盖面用的面条是“跳面”。所谓“跳面”,就是把和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员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颠跳,又似舞蹈,似杂技,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面条。

做法通常是:将面粉揉好后擀成薄片,再用刀细切,与锅盖一起下锅煮熟,捞起放入调好佐料的碗里即可。特点是软硬恰当,面的柔韧性好,老少咸宜。

锅盖面选用的面条是“跳面”,这种面条有毛孔,卤汁易入味,吃在嘴里耐嚼有劲,味道独具。锅盖面的底料也十分讲究,秘制酱油汁加上十余种佐料,味道十分鲜美。做好后,汤清面软,不粘不乱,青头鲜嫩,经济实惠。

材料:面条,酱油,绵白糖,味精,虾仁,八角,香叶,盐,青头,熟猪油或芝麻油。

做法:

1、将锅放在中火上,加入清水250克,虾籽下锅煮沸。

2、3分钟后,放入绵白糖,溶解完后倒入酱油,烧沸离火,用小火慢炖1个小时。

3、它冷却之后,装入容器里面待用。

4、锅内放进清水烧沸,放入面条。

5、盖上小锅盖。将空碗放在锅台上,逐碗倒入酱油25克,熟猪油或芝麻油10克,加上适量青头和味精0.5克。

6、面锅滚沸后,加适量清水,使面条熟透,大沸时揭去盖,清除浮沫,将面条逐份捞入碗内,浇入适量面汤即成。

7、青头,也就是用各种蔬菜制成的面卤。生的有蒜泥、蒜花、漂菜;熟的有小青菜、川芎、青椒、豆芽、香干,将这些蔬菜择洗后,用沸水焯熟,切成丝或段即成。

4、小面大来历:镇江锅盖面的传说故事

面条至今已经有了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不同的地方常常有着许多不一样的做法。这些不同的做法,也有着很多的传奇故事你可知道吗?

那么,本期了解中国十大面条之一镇江锅盖面的传说故事。

相传很多年前,有对恩爱的小夫妻,平日里夫唱妇随,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日子过得很是甜美。惟美中不足的是小丈夫的胃不好,老吃不下东西。为调治好丈夫的胃,妻子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

有一次,她把竹蔑排成行用细绳穿连起来,平铺在揉好的面团上,然后找来一根粗竹杠,一头固定在案桌上,自己坐骑在竹杠的另一头,上下不停的颠跳挤压,当面团被挤压成薄薄的面皮后,遂用小刀切细下锅,在向锅中加水煮面时。

她不慎将一木制的汤灌盖子碰掉到了锅里,因为水烫,就没有捞起,让它和面条一块儿煮了。没想到,这样煮出的面味道却出奇的好。竹蔑压榨的面条上有毛孔,卤汁入味,粗竹杠反复弹压的面,耐嚼而富有劲道,锅盖压煮的面条透熟而不烂,一向胃口不好的丈夫竟胃口大开,一下吃了很多。

饭后他问妻子用什么妙法煮出了这么好吃的面,妻子以实相告,丈夫听后认真的吩咐道:“这种方法做出的面条风味别具,美味可口,下次煮面都按此法煮吧”从此,锅盖面的制作方法就在那位聪明贤惠的小媳妇的言传身授下,慢慢地在民间流传开了。

另一种说法:有一对姐弟,相依为命。弟弟有病,口味不佳,姐姐天天下面给他吃,可弟弟总是说面条下硬了。于是,姐姐想办法擀细面条,将面团放在案板上,用一个竹杠,人坐在上面压着面团跳,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将面团压得薄薄的,然后削成细细的面条。

姐姐将面条放进锅里,又想加点青蒜,手忙脚乱之际,将旁边汤罐上的小锅盖放进了大锅。没想到,这样的面条却让弟弟吃得又多又香。原来,用小锅盖四周透气,这样下出的面不容易烂,有筋道,味道更佳。从此,镇江的锅盖面名声大振,大街小巷里出现了很多做锅盖面的伙面店。

5、关于镇江锅盖面,你听说过吗?

镇江锅盖面又称为伙面。是中国的十大面条之一。在镇江是也是家喻户晓的面试。在江南有天下第一面的美誉。其实锅盖面的做法比较简单,只是在擀面的技术上,可能有点技巧。锅盖面的面不仅要薄还要细,广受大众喜爱。你听说过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镇江文化吧!

镇江“伙面”,又称锅盖面,是镇江家喻户晓的面食,增在天津美食节获得“金鼎奖”。其做法简单:将面粉揉好后擀成薄片,再用刀细切,与锅盖一起下锅煮熟,捞起放入调好佐料的碗里即可。伙面的特点是软硬恰当,面的柔韧性好,老少咸宜。锅盖面原本不在镇江,它是经过一番波折才在镇江定形成名的。

典故一

相传从前山东有户人家,只有夫妻两人。夫妻俩感情很好,但丈夫老犯病,胃口不开。妻子倾心照顾,但下的面丈夫不是嫌硬,就是叫烂,始终吃得很少。吃得太少,病情加重,妻子非常着急,想办法要让丈夫胃口大开。

有天,她用粗竹篾排成行,用绳连起来,再用粗竹杠压在上面“跳”面。面压平了,叠起来再“跳”,直到把面“跳”得像纸一样薄,再切得很细。然后,妻子将面下到锅里,就出去拎冷水,回来迟了,面汤溢了出来,她连忙掀起锅盖,将汤罐里的水往锅里浇,一不小心,把汤罐盖子碰进锅里。

面烧好后,丈夫一尝,既爽口又适味,三口两口就把面吃完了,并对妻子说:“今天你这面怎么下得这么好吃,我还要吃。”妻子说:“今天汤罐盖子滚到锅里了,面锅里煮锅盖”。丈夫说:“你再给我来碗面锅里煮锅盖。”妻子见丈夫胃口大开,再用汤罐盖子放在锅里盖在面上煮给丈夫吃。以后,妻子天天煮锅盖面给丈夫吃,过了一个月,丈夫的病就根除了。

丈夫身体好后,便到江南去访友。一去三年,全无音信。妻子非常思念丈夫,就赶去江南寻找。在镇江,她只好靠自己的煮面手艺到一家面店里做伙计,慢慢地找自己的丈夫。妻子还想道:我的锅盖面很有特色,丈夫肯定不会忘记,有朝一日他来到这里吃到锅盖面,就会找到我的。因此,她天天都把锅盖面做得非常地道,引来了大批食客,使这家本来生意清淡的小店一下子兴隆起来。

原来丈夫到江南访友未着,也流落到了镇江,困在一座破庙里。一天,他听人说街上有家面店经营的面很有特色。他想起自己在家里,天天都能吃到妻子做的锅盖面,就非常想念妻子。他也赶到那家面店吃面,面刚一入口,就感觉到妻子那高超的手艺。

再吃一点,他更加坚信这面是妻子煮的。他直入厨房一看,煮面的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妻子。两人相遇后,自然很高兴。他们想到既然镇江人这么爱吃“锅盖面”,还不如自己两夫妻开个面店,不回山东老家了。这样,“镇江伙面店”就开张了,“伙面”成为镇江有名的食品一代代传了下来。

典故二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沿着古运河南下由西津渡登岸,带了一名随从太监,一路寻到镇江名气最大的张嫂子伙面店坐下。动作麻利、做事迅捷、和气客套、体态端庄的张嫂子又是上茶又是递热毛巾。乾隆的随从传下话:“要吃镇江伙面!”不知是因为乾隆皇帝来得早,还是张嫂子起得迟,待吩咐传下后,里边面还没跳好。

张嫂子直催还在跳面的丈夫:“快,动作快些啊!”丈夫愣了愣:“我不是跟平常一样吗?”那边,张嫂子就赶快舀水下锅,往灶膛里点火。但这天好像什么都变得慢了。越是急,水越难开;越是急,面越难跳好。随从又进来催了……张嫂子赶快催丈夫切面,自己又往灶里添了把柴。很快,锅里的水开了,丈夫的面也切好了。

这时,随从又进来催,张嫂子正抓起一把面往锅里撂,边回话边赶快盖锅盖,忙乱中,把汤罐的小盖子撂进面锅,在水面上飘飘荡荡的。还没等张嫂子放好作料,锅里的水又滚开了,直往上翻,快要溢出锅外,张嫂子一见,赶快用勺子舀了两勺汤罐里的温水一浇,面锅里平静下来。

水再一开,张嫂子就用小竹笼子、长筷子将面条捞进碗里。正要端,那随从已一手接过去。忙碌了一阵的张嫂子倚在门外,想听外面顾客的反应,直听见那人端起碗吃着,连声说:“味道不错,味道不错,不烂不硬,喷香爽口!”张嫂子正要转身再去锅边下面,哪知身着便服的乾隆竟踱步进来,乾隆见到情景一声惊叫:“呀,你怎么将锅盖放在面锅里煮起来了?!”

这一叫,张嫂子才发现自己手忙脚乱,一下子竟将汤罐上的小锅盖错当成了大锅盖,连锅盖撂到面锅里还不知道。正在这时,丈夫也过来说:“外面的顾客个个都说今天的面,味道特别好,你是加了什么好作料了?”张嫂子指那小锅盖说:“怕就是因为面锅里面煮锅盖吧?”

乾隆光顾镇江伙面店连说两声味道不错的故事传开了,从此,镇江的锅盖面名声大振,大街小巷都有大大小小的锅盖面店。

6、猜你喜欢:

本文标签: ,镇江  ,资料  ,特色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