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宗教文化:什么是基督教
3、不一样的宗教:佛教和基督教有冲突吗
4、基督教文化:什么是基督教文明?
5、基督教文化如何传入中国?
6、猜你喜欢:
1、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在明清两朝顽固的守旧官僚对待基督教新教的态度是刻薄的,这也是对宗教信仰自由及基本人权的无知和蔑视,致使当时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发生内在的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文化也渐渐的传入了中国,而后又形成了融合的局面。
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从基督教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
基督教从传入中国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开始,就经历了与中国固有儒家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风雨飘摇的过程。在冲突中实现融合,在融合中产生冲突。一方面,基督教不断改铸自己,逐渐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众也渐渐习惯了这个外来“尤物”。在这一过程中,基督教和中国民众都付出极大的代价。但终于,基督教在中国得以延续和发展,今天已成为中国宗教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逐渐融合进中国文化之中。
原有的三教九流的格局被打破。今天,中国宗教信仰可以说是“五教至尊,弘化世界”了。佛教的“慈悲”、儒学的“忠恕”、道教的“自然”、基督教的“博爱”、伊斯兰教的“清真”,直扣一般信众的心扉。明末清初,西洋教士常以调和的方法在中国传教。对中国之陋俗迷信,予以迁就,或加以曲解,以迎合基督教教义。对于下层社会,他们常以浅易演说宣讲福音。其于上流社会,常以科学打动人心。可见,古旧中国的信仰,比起列国,何等顽强,对此我们并不感到自豪。祖先崇拜、孝思之念、设立灵堂、郊天之礼,本属迷信。传教士却认为乃无害民俗。只是“五四”以后,中国人自己才将其克胜。
基督教在西方是作为一种革命性因素而出现的。这里所说的“革命”,乃是文化、宗教、伦理意义上的革命。它打破了罗马帝国的家长制、父权制,扫除了民族主义壁垒和狭隘意识,确立了一神论和人人平等的博爱观念。这种宗教传到中国,就对中国封建大一统制度下的纲常名教构成破坏性、革命性力量。但这并不是说,传教士曾经满怀着“颠覆”和“革命”的动机向一个封建性王朝大胆发难。不,他们不仅不具有革命意向,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相当保守的。
基督教传教士往往一厢情愿地结交封建官僚绅士,但许多官宦文人却总是怀疑他们是社会“骚乱”的传播者,怀疑他们腹有鳞甲,对他们表示不欢迎。利玛窦“援儒”、“合儒”,尊崇儒家敬天祭祖的惯例,林乐知的“孔子加耶稣”的思想,某些传教士不是面向大众,而是走“宫廷路线”,这一切表明他们并不想触动封建社会基石的一丝一毫,不敢对传统礼俗和信念发出稍许疑问。不过他们这样做,的确有利于基督教在中国逐渐站稳脚跟。
另一方面,顽固守旧的封建官绅中一些人,似乎也看到了基督教的理论与实践确实会在不知不觉中危及封建制度的安全。尽管从法律上讲,他们所捏造的传教士“图谋不轨”、“谋我中华”的罪名大都不能成立,但从思想与文化方面来看,他们的疑虑和惊惧也许不无道理。
2、宗教文化:什么是基督教
基督教起源于公园一世纪,相传是耶稣与其十二使徒开始在巴勒斯坦一带从事宗教活动。大家对于基督教的认识好像并不是很深。而什么是基督教,对于很多信徒来说或许只是轻描淡写。那么,究竟什么是基督教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来寻找答案吧!
什么是基督教:
基督教是以信仰三位一体的神(圣父,圣子,圣灵)。基督教提倡包容、进步精神。敬仰并感恩基督(指对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基督进行感恩,他为拯救人类的罪恶而死),基督教号召自由、民主、仁义、义气与道义。消除内心的不良欲望,对犯下的过错和自身的罪恶进行忏悔,净化心灵。
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统称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三大教派中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统称一般用“基督宗教”这个词。
基督教的基本经典是《圣经》,分为《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大部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圣经并不完全一致,个别内容稍有出入。
《旧约全书》即犹太教的《希伯来语圣经》,是基督教承自犹太教的,但因为采用的译本不同,《旧约全书》和《希伯来圣经》书目的顺序也不尽相同。天主教的圣经在旧约正典(39卷)基础上多了数篇《塔纳赫》跟基督教新教《旧约》都没有的数篇经卷,就是众所周知的“旁经”。旧约在《摩西五书》之后是历史书,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历史书增加了《多俾亚传》、《友弟德传》、《玛加伯上》、《玛加伯下》4卷,其次又在文集中增加了《智慧篇(所罗门的智慧书)》、《德训篇(便西拉的智慧书)》。
另外,基督教旧约虽然也是以马苏拉文本为准,但顺序上则继承了希腊文圣经,以先知书结尾,不同于犹太教《塔纳赫》以《历代志》结尾的传统。同时,基督教旧约在马苏拉文本之外,还包括了死海古卷、七十士译本以及其他古代文本的内容。此外天主教和东正教圣经还包括了《耶热弥亚之书信》以及《艾斯德尔传》和《达尼尔》较之《以斯帖记》和《但以理书》多出的内容。
西元380年前后,早期大公教会通过严格查证对圣经中应包括的经卷达成一致。现代最流行的国际通用英文版基督教圣经前言所述:“马苏拉文本虽然出版最晚,但作为旧约标准的希伯来文本,是翻译的底本。死海古卷包含了更早的希伯来文本内容,与撒玛利亚圣经以及与文本误差有关的古代抄经士传统文本一同作为参考资料。”
基督教的起源:
犹太地区是广义基督教的发源地,是最早且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旧约全书》或称《犹太教圣经》是亚伯拉罕,犹太列祖之父,信奉的唯一神yhwh(旧译耶和华)与亚伯拉罕的后裔达成的“圣约”,也就是犹太人与耶和华的圣约,亦称“亚伯拉罕之约”,亚伯拉罕与其十二子为基督宗教创始人及奠基人。这个圣约的内容是耶和华承诺亚伯拉罕的后裔(指上帝的选民)将来会被降临的弥赛亚所救赎,这群选民的聚集形成为属灵的国度,这个属灵国度就是现在所说的犹太教会,基督教会的前身。
“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这句经文正是对后来将来基督降临的印证。
亚伯拉罕的后裔因为大饥荒而流亡到埃及,在耶和华的先知摩西带领下前往应许之地,耶和华在与亚伯拉罕达成的契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十诫以及律法,又称《摩西五经》,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
后来撒母耳为扫罗抹油,承认他为以色列的首位国王,是耶和华指定的国王。扫罗和大卫在应许之地建立了以色列王国。大卫之子所罗门死后,以色列分裂为2个国家,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最后由于后续的数代国王都违反耶和华的律法,所以神就将北国交于亚述人的手中,南国交于巴比伦人的手中,第一圣殿也被巴比伦所毁灭。后来波斯国王居鲁士释放了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先知尼希米和以斯拉重建并改革了犹太教,期待弥赛亚再次降临拯救以色列人,重建以色列王国。
之后的先知们逐渐强化对耶和华圣约的敬畏和一神论,耶和华从亚伯拉罕的神变成了普世的上帝,巴比伦之囚是因为以色列人背叛了上帝,但以色列人是的上帝选民,是超越其他民族的,耶和华将审判以色列人的邻居。正如在巴比伦的以赛亚(赛45:21-25)所说:“……除了我以外,再没有神。我是公义的上帝,又是救主,除了我以外,再没有别的神。地极的人都当仰望我,就必得救。因为我是神,再没有别神。……以色列的后裔,都必因耶和华得称为义,并要夸耀。”圣经预言“以色列在万国中被抛来抛去,却不至灭亡。”从以色列亡国,流亡,复国,对抗阿拉伯世界的事实中,可见其准确性。
因为犹太人在叙拉古王朝的希腊人统治下没有宗教自由,西元前140年,玛加伯家族(亦称马加比家族)起义赶走了希腊人并建立了哈斯摩尼王朝。由于对旧约理解和政治立场的差异,犹太人又分化为强调律法传统的法利赛人和以祭司长为中心的撒都该人,还有一个拒绝耶路撒冷祭司权威的异见者在旷野组成的爱色尼教派。
《新约全书》是基督徒(此处指基督教所有教派的教徒)与他们所信仰的神子耶稣基督达成的新圣约,以取代了先知亚伯拉罕和摩西与耶和华达成的旧约。新约分为四部分:四福音书、保罗书信、大公书信和启示录。
福音书被认为是记载耶稣的言行和生平,福音书所描绘的耶稣基督符合了旧约的先知们对弥赛亚特征的预言。因此,耶稣被他的信徒认为是耶和华派来的救赎主,是神独生子。
保罗(亦称圣保罗或使徒保罗)强调信耶稣得永生,耶稣用血与人类立了新约,旧约也就因此得到印证。于是,通过保罗神学的改造,“公义的神”耶和华被“圣洁仁爱的神”耶稣所体现出来。神是良善的,出于对世界的爱而为了他选民的原罪和本罪钉十字架,用他的血洗清了选民的罪,通过信仰耶稣是神子以及耶稣死而复活,人类就能进入天国,重新与神在一起。因为神让耶稣复活了,所以信靠耶稣的人死后也能复活。保罗强调:“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
启示录据说是耶稣的门徒约翰所写的,主要是对未来的预警,包括对世界末日的预言:接二连三的大灾难,世界朝向毁灭发展的末日光景,并描述最后审判,重点放在耶稣的再来。
您可能也喜欢:
宗教文化:什么是基督教
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
什么是道教,道教文化的基本意义
全面解析:多神教的文化历史
3、不一样的宗教:佛教和基督教有冲突吗
佛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都是属于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漫长的传承岁月,还有那庞大的影响力。一个发源并且流行与东方世界,一个在西方世界起源并发展。那么在这其中佛教和基督教的发展过程中有冲突吗?
从本质上讲,没有什么冲突的。佛教讲,应以什么身份得度的,佛就是什么身份去度,可见,佛是随缘度众的,并不只是以佛的身份。从教义或知见上讲,有深浅不同。对正信的,劝人向善的宗教,要随喜他们。因为向善,已接近真理一些距离了。
基督教中上帝说,主爱世人。佛教讲佛菩萨是慈悲的。所以他们的中心都是爱,既然主爱世人,佛菩萨对众生慈悲。有怎么会冲突呢!都是爱,只是中西方文化不同罢了。
可以信仰基督教,把佛教当作一种处世哲学来看!佛是觉悟的人,后来人们把他神话了!就像圣人孔子一样,不过孔子没被人当成神来拜!
耶稣本来就是道,也就是圣言,成了肉身,这是事实,是真理,不是吹牛和谎话。耶稣降生、受难、复活、升天都是事实,将来还要再来。释迦牟尼本来就是个人。人就必须经历生老病死,释迦牟尼只是个得道的人。
佛只能为自己修身,却无能力为他人修身,基督却是拯救了他人,这就是本质区别。信耶稣的人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爱老婆,是爱,爱是付出,不是索取,爱是无条件的,不是交易和交换。交换的爱不是真正的爱,是有条件的爱。
1、佛教不许杀生,基督教允许杀动物吃肉;2、佛教允许拜偶像,基督教不允许拜偶像;3、佛教允许人成佛,基督教不允许人冒充真神。
【结束语】不论是佛教文化也好,还是基督教文化也好,都是传播信仰的力量,那些已经有了选择的人,自然不会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否则便是心不诚,根不净。影响只能是从还没确立信仰之人入手,说到底还是看哪一教学说更值得信仰。
4、基督教文化:什么是基督教文明?
文明是有史以来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人类存在的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及其观念形态,一直影响着整个世界。对于基督教的文明你了解多少呢?
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从基督教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一直到14-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为中世纪,又因为这一时期的欧洲文明带着显著的宗教色彩而被称为基督教文明或者信仰时代,日耳曼人的生命活力和基督教的神秘主义成了时代最强的声音。蛮族部落文化与基督教结合的后果是创造了一种骑士尚武精神与基督教受难、赎罪观念的奇怪混合,暗示出原始活力如何同禁欲精神相抗衡的悲剧主题。正像人文主义者笔下的与风车作战的堂吉可德,在整整一千年中,西欧人一直无法摆脱精神和肉体的深刻矛盾,他们既痛苦又无奈的同包括自己在内的周围的一切进行无休止的战斗。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制度是很不完善的封建制度,政治上的分散割据的,社会几无安全和次序可言;通过采邑的层层分封,骑士们结成了领主和附庸的关系;罗马帝国的崩溃和蛮族的入侵使欧洲的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发展非常缓慢;常年的战争使得地方领主成为地方上的保护者和剥削者;因战争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采邑、庄园等制度正在把带有军事性质的组织变成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在这样的环境中,中世纪的欧洲人长期生活在没有保障的社会里,精神不免走向悲观和虚无,这正好为宗教的盛行铺平了道路。不久,社会结构、绘画、音乐、建筑、民族性格以及生活方式的各个细节中都带上了基督教的色彩。随着教堂和修道院的修建,追求知识转变为研究彼岸的学问,这其实不过是缺乏秩序的社会现实在价值和思维方式上的反映,与其说中世纪的西方人在张扬一种庄严肃穆的宗教精神,还不如说他们是在痛苦的灾变面前期望通过生活的宗教化来为自己找到一条脱离苦海的精神出路。
基督教理论的核心之一是拯救理念,这一理念相信上帝之国必将来临而基督徒最后会获得终极解救。教会通过教士制度和神圣的仪式使人获得拯救,拯救的观念表现为上帝的公正和上帝的爱的统一,拯救的观念与在世界中受苦的观念和人有原罪的观念相联系,从而唤醒人的负罪意识和行善意识。这样,通过对于拯救的体验,基督徒产生了一种新的生命力量和生命情绪,使自己摆脱本能的私欲而进入对一切神性的善良的维护。从根本上说,拯救是要人通过苦难和负罪意识,认识上帝的恩典,以便让上帝引导自己,最终回归上帝,脱离苦难和罪恶。
基督教在欧洲文明的继承上起到了巨大作用。构建中古西方文明的第一种元素是古典的希腊文化,希腊人所崇尚的主要是个性和理想主义;第二种基本成分是罗马的文化,罗马文化是剑的文化,它强调理性、功利和实用,因此制度和法律在罗马帝国时表现得很充分;第三种基本成分是日耳曼文化,它具有具大的生命力,它的野蛮传统、地方主义和强调血缘的传统对中古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把这三种文化联系起来的纽带就是第四种元素:基督教文化,它融古代的伦理和教理于一身,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超个人、超家庭甚至超越国家的普遍的精神纽带,并且期望通过传教把强调个性的希腊文化、强调国家、军团和法律的罗马文化和强调血缘、家庭的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基督教文明的时代特征。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在教堂祈祷的时候,教皇把一顶王冠戴在他的头上,并称他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个日子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诞生日。
5、基督教文化如何传入中国?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在东汉时期已经传入中国。但基督教只是在近代以来,在中国得到了一个比较大的发展,给中国吹进一股新思潮,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那么基督教文化如何传入中国的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历史上基督教主要分四个阶段官方传入中国,民间则可追述至东汉。唐朝贞观九年(635),东方亚述教会(景教)上德阿罗本从波斯国带经书、圣象历经跋涉到达长安,唐太宗李世民派宰相房玄龄在长安西郊主持仪仗迎接阿罗本入宫,留在藏经阁翻译经书,并且在寝宫讲经问道。当时的神阶词语多借用佛教。
唐朝贞观十二年(638)秋,唐太宗认为基督教义主张的正真,于是特别下诏准许亚述会在唐朝传播,同时在长安义宁坊建造教堂。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尊封阿罗本为镇国大法王,教会极盛时达到“法流十道”、“寺满百城”、信徒20万众的规模。唐玄宗李隆基时期,遭遇波折,但在玄宗保护下得以延续。唐武宗即位后,废除佛教,同时也废除掉基督教。自此衰退。
公元13世纪,罗马天主教会陆续由教皇英诺森四世派方济各会的柏郎嘉宾到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尼各老四世派方济各会的孟高维诺到元朝的大都传教;1310年,方济各会开始在泉州建造修道会。而唐朝灭教后遗存在边疆少数民族区域的亚述教会,以及俄罗斯人正教徒(东正教)也随着元朝一起入主中原,是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也里可温教时期。元朝灭亡北迁后又再次中断。
公元1551年,耶稣会的圣方济各·沙勿略认为日本有基督徒而中国没有,于是从日本搭乘葡萄牙商船到广东上川岛,但因明朝海禁无法入大陆传教,不久后病死在岛上。1553年葡萄牙人陆续进入澳门直到租借,公匝勒为首的耶稣会士也得以在澳门传教。1555年7月20日,公匝勒和伯莱笃再次来到沙勿略到过的上川岛。但最终放弃,回到澳门。
公元1561年,日本养老的神父巴尔达·撒加高、狄野高·贝勒拉、方济各·贝勒兹、代宰拉和平托相继进入澳门传教,最终经广东政府批准在今圣安多尼教堂附近用稻草盖起一间名为天主教圣母堂的小教堂。1563年,发展至9位神父和900人教徒规模,当时入教分为本地居民直接入教,和广东各县居民每年一次赴澳门入教。1566年,教皇庇护五世任卡内罗为澳门主教。1576年1月23日,东亚基督教发源地的澳门教区成立。
而在同一时期,东印度教区巡查师范礼安为继承沙勿略在明朝境内传教遗志,开始着手让欧洲宣教士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长期派遣方针。最终选出的罗明坚于1579年到达澳门开始学习汉语。明朝万历十年(1582),利玛窦作为罗明坚的助手被允许在广东肇庆传教和建设教堂。1601年,利玛窦实现进京,并翻译了众多的基督教义和科学典籍。利玛窦去世后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在《西字奇迹》基础上,与汉人王徵修订编制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汉字拼音字字汇》。
此后耶稣会的后继者们,活跃在明朝和清朝的宫廷中心,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将西洋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尽数传入。代表人物包括将西洋科技传入的熊三拔、明末清初将历法传入的汤若望、清朝康熙皇帝委以工部侍郎信任的南怀仁、《康熙帝传》作者白晋、尼布楚条约交涉代表的张诚和徐日升、康熙皇帝逾20年近侍的巴多明、完成《皇舆全览图》实地测量的雷孝思、康雍乾三朝御用画家郎世宁,以及将《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翻译成拉丁文推广到欧洲的第一人钱德明。
清朝雍正五年(1727),俄罗斯哥萨克族移民北京等地,正教会也得以自元朝后再次传入。但另一方面天主教会多明我会不满耶稣会的中国化适应策略,将耶稣会在中国容许偶像崇拜的问题提交教廷,导致罗马教廷与清朝皇室发生中国礼仪之争,且在后续事件过程逐渐从宗教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1773年,耶稣会在中国解散。正教会成为中国基督教的独流。
6、猜你喜欢:
中国基督教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