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金缕玉衣(金缕玉衣是国宝级文物吗)

星座解梦2023-08-20 02:08:57未知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金缕玉衣(金缕玉衣是国宝级文物吗)

文章目录:

1、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金缕玉衣

2、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长信宫灯

3、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水晶杯

4、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四羊方尊

5、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曾侯乙编钟

6、猜你喜欢:

1、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金缕玉衣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上下五千年的长河中,留下了许许多多文物,成为了后代研究历史的宝贵借鉴,它们的价值和意义是无可取代,让人由衷赞叹过去的历史文化。那么,本期的民族文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国汉代,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型,后片的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

“玉衣”的裤子部分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一些玉璧,以及饭含、佩带之物等。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颈下有玛瑙珠48颗,腰部出玉带钩。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把它们编缀,故称“金缕玉衣”。

2、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长信宫灯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上下五千年的长河中,留下了许许多多文物,成为了后代研究历史的宝贵借鉴,它们的价值和意义是无可取代,让人由衷赞叹过去的历史文化。那么,本期的民族文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2010年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展品展出。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

长信宫灯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重15.85千克。通体鎏金,显得灿烂而华丽。铜器上的鎏金工艺在战国时期已出现。铜器经过鎏金处理后,表面金碧辉煌,而且经过鎏金后对于铜器的保护也起着很重要作用。这件出土的长信宫灯就是最好的见证。

宫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分铸而组装成的。宫女体中是空的,头部和右臂还可以拆卸。宫女的左手托住灯座,右手提着灯罩,右臂与灯的烟道相通,以手袖作为排烟炱的管道。宽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灯的顶部。

灯罩由两块孤形的瓦状铜板合拢后为圆形,嵌于灯盘的槽之中,可以左右开合,这样能任意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强弱。灯盘中心和钎上插上蜡烛,点燃后,烟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体内,不会污染环境,可以保持室内清洁。宫灯的造型构造设计合理,许多构件可以拆卸。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

3、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水晶杯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上下五千年的长河中,留下了许许多多文物,成为了后代研究历史的宝贵借鉴,它们的价值和意义是无可取代,让人由衷赞叹过去的历史文化。那么,本期的民族文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水晶杯。

水晶杯

战国水晶杯为战国晚期水晶器皿,战国水晶杯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于1990年出土于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现藏于杭州博物馆。战国水晶杯高15.4cm、口径7.8cm、底径5.4cm,整器略带淡琥珀色,局部可见絮状包裹体;器身为敞口,平唇,斜直壁,圆底,圈足外撇;光素无纹,造型简洁。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将战国水晶杯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战国水晶杯不仅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就其工艺水平而论,也是无以伦比的珍品。是杭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战国水晶杯的稀有之处在于它是由一整块水品打磨而成,经过细致的抛光处理,是中国早期水晶器皿中个头最大的。这么大的形体必然増加了制作的难度,而这么大的一块完整的高品质水晶也是极其罕见的,所以无论是从原料还是从工艺上来说,在战国时期的生产条件下都是出类拔萃的。

当然真正令人惊叹的,不仅仅是原料工艺,而是它和当今人们所用的玻璃杯极其接近的外形,这也许是历史的一种巧合,也可能是一种必然。战国时期的古人在用一块巨大的水品磨制器皿时,限于制作水平而选择这样的线条轮廓来达到美观、实用,并且降低制作难度的目的;几干年后的人们所使用的这种形态的玻璃杯,也一样有着经济耐用和美观的特点,虽然材质不同,制作手段也不同,但所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

4、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四羊方尊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上下五千年的长河中,留下了许许多多文物,成为了后代研究历史的宝贵借鉴,它们的价值和意义是无可取代,让人由衷赞叹过去的历史文化。那么,本期的民族文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

方尊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有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既掩盖了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

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

5、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曾侯乙编钟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上下五千年的长河中,留下了许许多多文物,成为了后代研究历史的宝贵借鉴,它们的价值和意义是无可取代,让人由衷赞叹过去的历史文化。那么,本期的民族文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

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另有一件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镈钟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

6、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