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是很多男人的追求,但自己肾不虚盲目补肾反而会给身体带来很多危害。其实在补肾之前我们需要明白,自己真的肾虚吗?
肾虚如何自检
肾虚看舌头
舌的形态、大小、色泽等都能反映肾的功能, 看口中的舌头就可以了解肾的情况。
1.正常舌头表现舌体胖瘦适中,转动灵活;舌质淡红润泽;舌苔薄白,颗粒均匀,干湿适中,薄薄地铺于舌面,揩之不去。
2.肾虚舌体大小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舌质比正常舌红,呈绛红色,舌面无苔,为肾阴虚的表现。舌体比正常舌胖大,舌质比正常舌淡,娇嫩,舌边有牙齿印,舌苔白,为肾阳虚的表现。
3.舌有裂纹
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各种形态明显的裂纹,称为“裂纹舌”。裂纹舌多为肾阴虚的表现。
4.舌面无苔
舌面没有舌苔,舌面光洁如镜,称为“光剥舌”,是肾阴虚损严重的表现。
5.舌根无苔
舌根属肾,因此,舌根部位的变化反映肾脏的情况。比如,舌的其他部位有苔,而舌根部位没有苔,是肾阴虚的表现。
6.舌苔发黑
一是舌质红,舌苔发黑而干燥,甚至干裂,或生芒刺,为热邪极盛、肾阴枯竭的表现,为危重证候;二是舌质淡,舌苔黑而滑润,为肾阳虚衰的表现,也是危重证候。
肾虚看牙齿
1.牙齿和肾的关系
中医有“齿为骨之余”意思是多余的骨头长成了牙齿。牙齿本质就是骨头。是肾脏好坏的一个标志,肾的精气是否充足,就关系到牙齿的健康了。肾气旺盛,肾精充足,才能源源不断化生骨髓,为骨骼和牙齿提供充足的营养,人体的骨骼才会强健,牙齿才会健康。牙齿不健康,就是肾气不足的外在表现。自古养生都提倡“百物摄生,莫先固齿。”
2.肾阴虚牙齿表现
肾阴虚表现为一种热的现象,肾阴枯竭,自然无法主骨生精。会出现牙齿干燥、脱落、松动、同时伴有腰酸、头晕、耳鸣、脱发、脉细数等症状,一般属于肾阴虚,牙齿疼痛多发于晚上。可以通过滋阴补肾来健齿。
3.肾阳虚牙齿表现
肾阳虚会引起牙齿稀疏和齿根外露的现象。很多男性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变长了,其实不是牙齿在变长,而是肾阳虚导致的齿根外露。
4.肾气虚牙齿表现
牙齿松动、稀疏、焦黄而无光泽的同时,伴有咀嚼无力、少气懒言、脉沉弱无力,则考虑属于肾气虚,可用补肾益气方法来固齿。
5.肾精不足牙齿表现
肾精不足会导致牙齿酸软
牙齿酸软是由牙齿磨损出现的牙痛、牙釉质遭受破坏、外界机械或化合物的刺激以及口腔疾病造成。
长期的牙齿软可能是肾气虚引起。肾主骨生髓,髓能养骨,所以只有肾精充足,骨骼才能得到滋养,而牙齿乃人体最坚硬之骨骼,如果出现肾精亏损,则会引起牙齿酸软等现象。
肾不好的12大症状表现
1.没劲儿
肾功能不好时,很多废物难以从尿里排泄出去,会出现精神不振、疲劳、乏力等没劲儿的感觉。肾脏有病,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从肾脏漏出,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也会有没劲儿的表现。有些患者会以为是过于劳累,或者是其他原因,而忽视了肾脏问题。
2.不想吃
不想吃饭、厌食,甚至恶心、呕吐,也是肾脏病的常见症状。有些患者总是先去到消化科或者肝病科,看看是不是得了胃病或肝病,一看没胃病和肝病,就搁置不管了,忘了看肾病医生,结果耽误了病情。
3.尿有泡沫
尿里有泡沫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如果蛋白质从肾脏漏到了尿里,尿就会起许多泡沫。
4.腰痛
肾脏的位置在腰部的脊柱两侧,所以肾脏有病时,会感到腰痛。
5.尿多尿少
健康的人每天排尿次数大约4—6次,尿量约800—2000毫升,如果排尿次数和尿量过多或过少,就要注意了。
6.水肿
饮水太多,或者是睡眠时间过长、过于肥胖等,眼睑、脸部、小腿等部位可以出现轻微的水肿,或者一过性的水肿,如果不是这样,就要怀疑是不是肾脏有了问题。
7.尿蛋白和尿潜血
尿里有蛋白或者潜血,是肾脏有病的重要指征,查一查尿常规就可以明确。但有时非肾病专业的医生会忽视这一点儿,建议最好找肾病专业医师咨询。
8.贫血
贫血的患者经常会去血液科看贫血,其实,肾脏除了有排泄废物等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功能,分泌造血激素,当肾功能损害时,也会造成贫血。
9.糖尿病
糖尿病会引起肾脏病,它的名字叫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分五期,在早期的时候治疗效果较好,一旦晚了,就很难治,会发展为尿毒症。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重视肾脏病检查。
10.高血压
高血压可以引起高血压肾病,也叫高血压肾损害,所以有高血压病的人要多加注意。当然,肾脏病也会导致高血压,血压如果高了,要当心是不是得了肾脏病。
11.痛风、高尿酸血症
痛风、高尿酸血症都是血液中尿酸过多造成的,血液尿酸高的人,尿酸会沉积在肾脏里,使肾功能受损伤。
12.尿路感染
经常尿路感染的人,时间长了,有可能造成肾功能不全。我接触过不少尿路感染的患者,因早期治疗不及时、不彻底,也不了解会导致肾功能不好,结果等发现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肾脏病变的信号有的发生在早期,有的已经是晚期的表现,所以,光靠症状来判断自己肾脏是否健康是不行的。“一定要重视体检,特别是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尿酸异常等疾病的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