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闹怎么管教(小孩哭应该怎么管教)

母婴育儿2022-08-24 13:36:10admin

孩子哭闹怎么管教(小孩哭应该怎么管教)

面对孩子经常哭闹、闹别扭的情况,父母应选择妥协,还是坚持自己的管教立场?当孩子越哭越大声,连带影响父母的情绪高涨,有时难免出现言行失当的管教方式,然而,即便能安抚孩子的情緒,但孩子真正的问题还是没有获得改善,类似状况仍然不断上演。对于孩子用哭闹表达需求,父母该如何协助孩子正确表达?

哭闹就有糖吃?

「为什么孩子会用哭闹表达需求?」,有时候父母见到孩子泪眼汪汪,可怜的模样,总会忍不住心软妥协,偶尔为之尚可,但若是父母经常对孩子有求必应,可能会在不知不觉养成孩子惯于以哭闹做为表达方式,导致孩子的行为和认知出现偏差,不但造成父母在教养上的困难,更影响孩子往后的人际互动关系。

哭闹=坏脾气?

「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沟通方式,像是刚出生的婴儿会用哭声表达需求,可能是肚子饿、需要安抚或是身体不适等,正常情况下,1岁左右的宝宝,开始用单字或叠字等有限的语言或扩大非语言的沟通,如模仿大人的肢体动作;语言发展较快的孩子,则会使用简单的单字、比较明确的沟通语汇表达需求。另外,依据孩子的天生气质(如:敏感度高低、节奏快慢、活动量的大小、面对人事物的好奇或退缩、对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强度等)及生理发展状态(如:发展迟缓、情绪障碍),也会影响孩子的表达方式。

当孩子开始运用语言与他人沟通互动,表达能力也会变得更完整、丰富,久而久之,「哭」就会变成一种宣泄情绪的反应,导致人们习惯将哭与负面情绪画上等号,譬如父母看见孩子哭闹,直觉反应便认为孩子在闹脾气,这都是错误的观念。

有意识的哭闹

面对孩子哭闹不休的情形,有些父母可能会选择软化态度并妥协,却可能带给孩子错误的价值观,习惯以情绪控制他人。一般来说,「哭」是孩子最初表达需求的本能,但在不适当的教养方式下,也可能变成一种手段;随着宝宝越来越大,不论是肢体能力还是表达能力都发展得更完善,孩子开始会观察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依据大人的反应和态度,发展出因应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孩子成长学习过程中,大人的响应就是教养孩子的关键,譬如孩子哭着想要糖果,为孩子安抚情绪,父母便给予糖果,就可能造成日后孩子用哭闹获取想要的事物。

家长不应该纵容或溺爱孩子,此外,过度的严厉管教方式,包括责备、怀疑孩子或是惩处不当,也会造成亲子间的疏离与冷漠,当孩子缺乏信任与安全感,对于学习和日后发展都不是件好事。

孩子为什么爱哭闹

仔细探究孩子闹脾气或爱哭闹的原因,大致上可以归类为孩子的个人因素以及与父母互动关系,而家长必须了解背后的原因,才能够改善问题的发生。

孩子个人因素

1、表达能力不足

宝宝在1岁以后,语言的表达能力会大幅增加,有别于过去用哭声吸引大人的注意,孩子可以用肢体或简单词汇与他人沟通,这时就会减少用哭泣表达需求,然而,有些孩子语言发展迟缓或是互动经验不足,以至于哭闹仍然是主要的表达方式。

2、天生气质

所谓的天生气质,是指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特质,并且影响个性和行为表现,譬如内向的小孩,不擅长与人交际互动,而身为父母应该要学习接受孩子的天生气质,依照孩子的气质选择合适的教养方法,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达到父母的期望。尤其是性格倔犟的孩子,经常表现出强硬、不轻易妥协的态度,常令不少父母头痛不已,对于个性倔犟的孩子,其实需要具备更多的耐心,并理解孩子的需求,提醒家长在教导时,也别忘了顾及孩子正在发展的自尊心。

与父母互动关系

1、争取自主权

常见到父母为了孩子好或者为了省时省事,凡事都帮孩子做决定,反而造成孩子真正的需求受到忽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习自己做决定,透过良好的互动,逐渐认识自己,也能有助于培养正向的自我感与信心,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主控权和责任感。

2、引起关心

孩子试图表达需求时,父母若是没有适时给予响应,久而久之,就可能以哭闹或不理性的行为来吸引大人的注意。

3、探测父母底线

孩子是相当聪明的,即使是小小年纪,也懂得察言观色,并开始探测父母的底线,而哭闹就是最常使用的手段,可能是要求买玩具、吃冰淇淋,这些要求在父母眼里看来可能都只是小事,往往容易妥协,殊不知却是一再纵容孩子错误的表达行为。

4、父母言而无信哄骗

孩子成长的过程,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也是学习模仿的对象,倘若父母总是言行不一或是经常哄骗小孩,缺乏明确依循的准则,孩子不仅会感到无所适从,还会因为无法理解或是做出反应,容易有情绪失控的表现。

教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每个人都有情绪,而表现情绪的方法也各有差异,但透过与他人的互动,不断的学习成长,发展出符合社会期待的表达方式,因此,良好的学习环境与互动,攸关小孩未来的人际关系与自信心。在成长过程中,家庭便是孩子最初的学习场所,倘若父母能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及时发觉并给予完善的处理与响应,就能降低孩子行为的偏差。下列整理出孩子常见的哭闹状况,并由专业的心理师为爸比妈咪详细解析。

状况1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声哭闹要求买玩具

孩子在公共场所放声哭闹,对许多父母而言,当下反应通常是感到既愤怒又羞愧,有时甚至会连自己的情绪也受到波及,口气和态度变得严厉、刻薄。常见到错误处理方式,像是大声斥责、数落或是责罚孩子,不仅无法达到正面教育的效果,还会造成亲子关系破裂。

给父母的建议

众目睽睽之下,家长该如何处理孩子失控的情绪?父母不妨试着重述孩子的需求,假如孩子想要买玩具,爸妈可以说「我知道你正在生气、难过,是因为我不买玩具给你吗?已经拥有很多玩具,为什么还要买玩具呢?」,透过重新述说孩子的需求,协助孩子把话说得更完整,同时父母也能从中理解孩子背后的目的,藉由这种方式,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重视,当孩子情绪恢复平稳,家长便可以分享生活经验、小故事和孩子说说道理,或是正确的表达方法。

状况2长辈干涉教养,孩子变成小霸王

长辈过分疼爱孩子,导致小孩变得难以管教,稍有不顺心就发脾气或是对待长辈的态度差劲,容易大小声甚至是颐指气使,面对这样的情形,父母如何改正孩子不良的行为呢?

给父母的建议

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不分大人、小孩都是如此,孩子从小就会观察环境中的人事物,透过与他人的不断互动,分辨出自己的行为可以用在什么场合,适用在哪些人身上,此时教养者若没有给予正确的观念及认知,就会演变出孩子仗势欺人或不受管教的行为。教养不一致的情况,容易使得孩子行为失去规范,因此,教养者之间应该有良好的教育共识;另外事件发生当下,爸妈也可以先将孩子带离开现场,除了可以减少环境的干扰,也能和缓孩子激昂的情绪。

状况3当孩子习惯以哭闹做为表达

孩子容易用哭闹表达需求,甚至是无理取闹的表现,通常是因为家长没有明确的教养原则,才会使得孩子惯用哭闹获取需求。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对于孩子总是予取予求,没有稳固的教养界线(规范),那么就可能养成孩子骄纵、任性的性格。

给父母的建议

孩子情绪失控、歇斯底里的表现,父母若在此时进行训斥或安抚,都可能引起孩子更激烈的情绪反弹,建议爸妈和孩子可以先暂时分开,冷静彼此的心绪。父母应该重视孩子哭闹背后的目的或需求,由于孩子表达能力不如大人来得好,开口闭口就是以「想要」做为表达的方式,但是背后意涵可能是要求玩具分配的公平性或是需要有人陪伴、玩乐等,但却经常因为字面意思而被父母解读为无理取闹。

好EQ,教养孩子SO EASY

我们都知道「哭」是孩子表达需求的本能,但当孩子逐渐长大懂事后,通常会被父母赋予期待用语言做为沟通方式,因为这才是世俗认知的良好表现,然而真的是如此吗?教养孩子之前,父母应该要重新检视自己的心态是否正确,孩子不是不能哭,哭可以是抒发情绪的管道,不论伤心、难过的时候都可以哭,但是父母应该要教导孩子,当有需求时应该要用语言做为表达,哭闹无法解决任何事情,而需求要透过正确表达才能获得帮助,进一步改善和解决问题。

3步骤,轻松化解NG情绪

在孩子摸索和学习表达情绪的过程中,其实最需要父母的耐心与包容,并陪伴孩子累积经验,依照孩子的特质差异,因应不同的处理原则,譬如有些孩子在哭闹时,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宣泄情绪,过程中不评断孩子的对错或是否定孩子的行为,等到孩子冷静后,才和孩子诉说道理。

另外,也有情况是需要父母暂时离开孩子的视线,父母若在此时给予过多的关注,容易引起孩子觉得委屈的感觉,反而使情绪再次高涨,建议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我知道你需要时间想一想,等想清楚后再和你说话」,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响应孩子的情绪,也能让孩子预期到家长后续的做法。对此提供简单的3步骤,帮助爸妈化解孩子哭闹的情绪。

STEP 1

观察孩子的情绪,试着感受孩子的情绪,告诉孩子「我知道你正在难过或生气,是因为……而让你难过或生气吗?」。用意是帮助孩子表达哭闹情绪背后的可能感受,同时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有注意、接纳自己的情绪(此响应不等同于接受孩子的哭闹行为)。

如果父母的情绪已经跟着孩子的情绪有所起伏,可以试着告诉孩子「我知道你正在难过或生气,但是爸爸/妈妈现在也有些不开心,我们等会再讨论。」简单的告诉孩子自身的感受,不需要勉强自己急着处理孩子的情绪。急着处理孩子可能会让彼此更气急败坏,且若父母能够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后再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亦是一种处理哭闹情绪的示范。

STEP 2

如果父母感觉到自己还在负面情绪里,不妨先暂时与孩子分开,让彼此的情绪冷静下来。此时父母扪心自问,为何自己容易受到孩子的情绪影响?

STEP 3

等到父母情绪恢复后,可以用和缓的口气提供一些情绪字汇,协助孩子理解其内心的情绪、给予一些时间让孩子以其速度表达内心的感受。多些耐心听孩子表达情绪,此举动对孩子而言是个鼓励与接纳。待孩子的身体动作、说话速度、脸上表情、语调变得较舒缓时,表示孩子的情绪较稍微可以平静下来,接着可以探问事情的原由,引导其说出情绪背后的需求。

引导、探问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时,父母应该对孩子的需求及需求衍生的行为表现设立规范。在规范内与孩子谈谈道理、说说哪些不合适或合适、哪些不能接受或可以被接受。

如果孩子出现破坏物品、攻击自身与他人的行为时,父母都应该立即制止。

教孩子,从改变父母的心态做起!

当事件发生,明知道应该教导孩子,但为什么总是轻易向孩子妥协?爸妈选择投降举白旗的原因,除了心软、害怕丢脸之外,有时也是来自内心的畏惧或深处的需求,导致无法妥善处理孩子哭闹的状况。因为孩子的情绪唤起父母过去不愉快的经验,连带影响判断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这类型的父母遇到事件发生,通常会选择逃避、敷衍带过,以至于孩子错误的行为越演越烈。

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自我认识、成长的过程,孩子的言行举止,就是反映着父母平时的言行,教养孩子就是从父母自身行为做起,但没有人是十全十美,想做一个完美父母,倒不如成为与孩子一同学习成长的父母,这才是教养的真谛。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