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凿壁借光故事及成语意思 凿壁借光的匡衡是哪个朝代的

教育百科2024-06-11 15:00:59佚名

匡衡凿壁借光故事及成语意思 凿壁借光的匡衡是哪个朝代的

意思: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个少年叫匡衡,他特别希望能像学堂里的孩子那样,跟着老师读书。可是他家里很穷,实在没有钱拿出来供他上学堂。他经常一个人在学堂外面,听着里面的读书声。一位邻居看见他这么爱读书,就抽空教他认字。他终于可以自己读书了。

匡衡买不起书,就想办法借书来读。那个时候的书都是十分贵重的,只有有钱人家才有。为了能读到书,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村子里有个大户人家,家里有很多藏书。一天,他跑到那户人家,见到主人后,一边作揖,一边恳求说:“请您收留我吧,我给您家干活。我不要工钱,只求您能把家里的书借给我看看。我保证不会耽误干活。”主人看到匡衡彬彬有礼,眼睛里充满了渴求,就收留了他。匡衡终于如愿以偿地读到了书。

寒来暑往,匡衡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吃饭的工夫才能看一会儿书。晚上回到家里,因为没钱,没有油灯,也不能看书。所以一卷书常要用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能读完。匡衡心里难过极了,却没有办法。一天晚上,匡衡从外而回家,只有邻居家的窗户透着光亮。匡衡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回到家,他就在自己与邻居家共用的那面墙上摸来摸去,终于找到一处墙壁有破损的地方。他找来一把小刀,沿着破损的墙壁轻轻地抠,抠不一会儿,一道弱弱的光线就从墙缝里透射过来。匡衡兴奋极了,不敢再往大抠,担心影响到邻居,于是,便借着这一点点光线看起书来。光线太暗了,看一会儿,眼睛就酸困酸困的,他就稍稍休息一下,接着再看。

就凭着凿璧偷光这样的毅力,匡衡博览群书,终于成为西汉学者。

匡衡凿壁借光故事及成语意思

《凿壁借光》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凿壁借光》翻译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有学问的人。

  《凿壁借光》注释

  (1) 匡衡:西汉经学家。

  (2)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 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4)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5)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 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 与:帮助。

  (8) 佣作:被雇佣劳作。

  (9) 偿:值,指报酬(回报)。

  (10)怪:奇怪的。

  (11)遍:尽。

  (12)遂:终于。

  (13)大学:有学识的人。

《凿壁借光》启示

  匡衡为了读书替别人打工,在夜晚,即使有一丝的亮光也要抓紧学习。这样的态度,以及努力刻苦的品质使匡衡成为大学者。有时候,外部条件制约着许多人的进步,但是有心人会为自己创造前进的机会。艰辛只是一时的体验,而经历过这些艰难后所收获的知识,才是人生宝贵长久的财富。

匡衡凿壁借光故事及成语意思

  《凿壁借光》创作背景

  《西京杂记》是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

  《凿壁借光》作者介绍

  刘歆,字子骏,后改名刘秀。西汉宗室、大臣、经学家,楚元王刘交五世孙,经学家刘向的儿子。著《三统历谱》,计算出圆周率为3.1547,世称“刘歆率”。原有著作已佚。明张溥辑有《刘子骏集》收入《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

本文标签: ,成语  ,原文  ,启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