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苏轼翻译赏析(苏轼的满庭芳是什么意思)

社会热点2024-04-09 18:03:21佚名

满庭芳苏轼翻译赏析(苏轼的满庭芳是什么意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才华横溢、博学多才,其词豪放旷迈、境界高格。他存词378首,虽然数量中等,但是质量上乘、篇篇能够以一当十。今天,@小雅赏诗词和大家一起,鉴赏他的《满庭芳》。

一、诗词原文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混较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二、古文今译

不过是些虚名微利罢了!想一想,又何必为此忙忙碌碌、慌慌张张。名利得失,各有定数,失者未必弱,得者未必强。趁着身无俗务、身健体强,理应放飞自我,自由翱翔。人生百年,不如一醉,笑傲三万六千场。

思量一番,人生能有多长?忧愁和风雨,几乎占去一半。又何必无谓拼命,只为嘴短嘴长。有幸畅享清风明月,青苔为褥席已经铺展,白云为帐幕高高开张。江南生活美好,既有美酒佳酿,更有一曲动听的《满庭芳》。

满庭芳苏轼翻译赏析(苏轼满庭芳原文及译文)

三、词文赏析

这首《满庭芳》,成于何年何月,已经无从细考。但是,从词文的内容,以及抒发的感情来看,应当是苏轼人生受挫时所作。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几经波折。1080年,他因诽谤新法,被贬黄州。绍圣初年,又被贬惠州、儋州。该词成文,大致可以判断为于此期间。此作,上片讽世、愤世,下片自叹、自适,真实地展现出了一个受挫者愤世嫉俗、飘逸旷达的精神世界。

上片以议论发端,用形象化的手法,表达了对世人追逐名利的嘲讽。在苏轼看来,他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所为之物,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融入了浓厚的轻蔑之意。人之一生,仅仅是为了虚名微利,值得吗?对蝇营狗苟的人生,苏轼进行了全面的否定。情由事发,苏轼的感叹,既是自己的内心独白,又是对陷入党争、迫害自己的政客所说的。

名利的得失,自有因缘定数,是自己的跑不掉,不是自己的争不来。得到者未必强,失去者未必弱,因此,得失之间,无须过于在意。苏轼的这一思想,来自于老子。《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强者莫之能胜”。苏轼领会此意,懂得“柔能克刚”。与其这样,何不远离名利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混较是醉,三万六千场。”趁着诗酒韶华,趁着年富力强,远离是非之地,醉笑人生一场。一个“混”字,抒发了无奈的痛苦、无言的悲愤。一个“冷处理”、“热抗争”的词人形象,呼之欲出。

下片,议论加强。人生百年,“思量、能几许”,它究竟有多长呢?光是忧愁和风雨,就要占去人生一半。剩下的日子,还能“为欢几何”?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苏轼自踏上仕途,便卷入朝廷政治斗争的漩涡,命运不能自主掌控。他先是被排挤出朝,继又身陷囹圄,后又带罪贬逐。种种挫折和遭遇,让他几乎万念俱灰。在这“忧愁风雨”之后,苏轼大彻大悟,“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不禁自嘲,过去的奋斗和抗争,并不值得。

低沉之际,苏轼词意陡转,一个“幸”字,表达出解脱的心情,心境豁然开朗。“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自然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清风明月、无际苔茵、漫天云幕,在苏轼眼里,都是为他所用。由此可见,苏轼之心胸,已经变得无穷之大,“忧愁风雨”,都已经放下。最后,在“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的词意中,苏轼开辟出了超脱功利、纯真自然的至乐生活境界。词人飘逸洒脱、不为尘世所羁的风采,顿时跃然纸上。

满庭芳苏轼翻译赏析(苏轼满庭芳原文及译文)

四、主题解读

对于人生,苏轼有着深入的思考,在其词中,也多有体现,具有代表性的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满庭芳》,等等。和其他抒写人生的诗人、词人不同,苏轼抒写人生,能够从人生的矛盾、挣扎的漩涡中解脱出来,找到精神上解放的出口。也正是如此,苏轼的词,能够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精神上的指引,让人读罢,拍案叫好。

这首《满庭芳》,苏轼重在寻求解脱,表达人生的理性追求,所以通篇议论,没有具体的绘景绘色,这也成为其一大特色。词文词意,较为浅显,带有口语化的痕迹,却又是颇具匠心。尤其是起始之句,“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仅对偶工整,而且极为形象,也成为后世议论名利的经典名句,并且沿用至今。

从情感角度看,苏轼在上片着重否定名利追逐,在下片着重构建理想世界,彼此呼应。这也勾画出了苏轼面临的人生境况,矛盾兼有、认识各清。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中,追求精神上的解脱,这样平行的词文结构,将苏轼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分地展现出来,和谐地统一起来。愤世嫉俗和飘逸豁达,两种性格,立体呈现。

满庭芳苏轼翻译赏析(苏轼满庭芳原文及译文)

五、以古鉴新

苏轼与我们,相距千年。他有“忧愁风雨”,我们也有“风雨忧愁”。不过,这种苦恼,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就在于,我们都会面临出世与入世的撕扯。对苏轼而言,他也曾有过政治抱负,想要展现一番作为,但是事与愿违,于是转而寻求解脱。对我们而言,我们同样如此。有时候,对名利难以放手,想着再努力一把、争取一下。有时候,又想着还是放手吧,把精力放在家庭上,好好陪伴妻儿。人到中年,更是如此。

不同之处在于,我们身处的社会,与苏轼身处的社会,有着天壤之别。从学名来看,我们身处的是社会主义国家,而苏轼身处的是皇权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人与人的地位、机会等等情况的不同。苏轼的“忧愁风雨”,其性质,与我们的“风雨忧愁”,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

在苏轼看来,“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那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理想的生活?是要有很多的钱吗,还是要有漂亮的老婆,亦或是其它?

个人以为,唯有内心平衡的生活,才是理想生活的状态。

本文结束,喜欢的朋友们请点赞。

本站发布的相关文章已登记【鲸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否则本站有权进行维权!
本文标签: ,[db:关键词]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