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20岁,30岁的职场人,会经常感到迷茫,一般来说是以下三个原因导致的:
第一,每天都重复同样的工作,成长空间极小;
第二,遇到成长瓶颈;
第三,遇到能力天花板。
因为这些,让我们觉得自己“碌碌无为”,进而产生了对自己职场生涯的怀疑和迷茫。但追根究底,这些都是因为没有主动规划职场的能力,被动式成长所导致的。
所以,无论你有没有过30岁,都建议读下这篇深度又实用的职业规划。
我实在是下了功夫的,花了一个月查阅了大量的职业规划书籍,采访了8位在中国和西欧的资深职场人士。其中有全球大型人力资源公司高管,金融集团人力资源总监,高管教练等,从他们的阅历中结合理论提炼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
2万多字,信息庞大,覆盖职业发展各个方面,会分成3-4篇来发布。
第一篇:职业生涯三个阶段
(正文共:6250 字 预计阅读时间:16分钟,请收藏好,慢慢读)
现代职业生涯的持续时间长得惊人,至少有45年之久,而且未来很可能会进一步延长
它由三个主要阶段组成,每个阶段之间紧密关联,你在一个阶段的所作所为既可能为接下来的阶段创造机会,也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
先说结论,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的。
我采访的一位高管说,今年是他MBA毕业20年同学聚会,大家把自己的现状说了一圈,发现过得比较幸福的,都是不怎么瞎折腾的那些人。
在一个行业深耕多年,有良好的声誉,稳定的社会关系和家庭,个人幸福度明显比那些跳来跳去的同学要高很多。
所以,有重点的规划每个阶段可以更好的为这个目的服务。
1第一阶段(大学到30岁出头):强势开局
我们人生很多决定都是发生在30岁之前,一份职业中的前10年,对于你将会挣多少钱有非常大的影响。不要稀里糊涂过完20岁,更别把所有压力都留给30岁。
这个阶段唯一目标就是为接下来的两个阶段打好基础。耐心,开放,目标探索,学习曲线要比职位、职称,收入更加重要。
这是初出茅庐的时候,是找到自己的长板和热情所在的时候,是树立良好工作习惯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这是储存职场燃料(可迁移的能力,有意义的经验,持久的关系)的时候。
很多人都没有花足够多的时间,尽早建立起自己的技能、经验和关系,因此在本该有趣和回报最大的职业生涯的中间阶段,就丧失了动力。
前面说到被动式成长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目标驱动力缺失。人的本性是懒散的,趋乐避苦的,回避压力,很多时候会下意识的忽略到目标这个导向,因为没目标的话,没有压力,无论怎么做都是对的。
所以这个阶段就是通过探索,不断试错,找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5年甚至更久的目标,可以是财务上的,事业上的,感情上的,但至少是一个可以衡量的坐标。
每个目标都是每段人生的刻度,我们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目标来纵观我们人生的刻度,我们走到哪了,和我理想中的生活接近了多少等等。
有的人对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清二楚,一走出校门就很快置身于令人满意的岗位上。他们是稀有的“独角兽”,但大部分人并不是。
很少有人能确切地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尤其是在刚刚起步的时候。
这是一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充满了尝试和错误。这时并不是为了找到一份活少钱多离家近神话般的工作,而是要找出你:
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喜欢做什么,以及不喜欢做什么。
一个清晰的目标,可以让你的职业成长围绕着一个点去积累经验,这种积累也是你日后升职加薪的筹码。
方向明确了,哪怕你走得再慢,也可以比那些走弯路的人走得快。我们经常说,选择大于努力,就是这个道理。
步入职场策略1:
用大量的时间往内探索,
提升自我认知和弥补短板。
阻止提升能力的常常不是缺乏渴望,而是缺乏认知。遗憾的是,人正常的自身的觉察水平相对较低,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我们可能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做重复的事情,并开发一些好坏参半的方法,结果成了坏习惯。
因此,我们需要他人(导师,专业教练,有阅历的前辈等等)的协助来提升觉察,直到我们开发出自我教练的能力之后,那么我们就可以持续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现。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阻碍我们发展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比如:
借口现实中毫无根据的成功幻想不愿倾听别人的想法未解决的负面情绪习惯性的注意力分散缺乏个人反省不愿付出代价获得经验你成长中所有遇到的问题,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解决了,你就成为了你这类人当中的幸存者。不解决,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可能成为谁。
二十岁到三十岁这十年的过程中,我们都走过一样的路。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
这个时期也是最佳弥补自身短板的时候,把它至少提升到平均水平。
如果你是个糟糕的演讲者,那就去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和大量练习。如果你情商不高,人际交往有困难,那就去学习高情商有哪些行为和心态,提升沟通交流能力;如果你英语不够流利,那就抓紧一切机会学习打磨。。。学习要比纯粹的成功更重要,有时跌倒并不可怕,只要你能吸取教训,并将这些经验加以利用就行。
步入职场策略2:用好你的关系
比如导师、校友、朋友、父母、其他家庭成员、邻居等。你可以借用他们来帮助自己, 了解那些可选择的行业和职位。
磨炼自己与某些行业、岗位和公司的“契合度”,也可以借用他们为你打开机会的大门。求职最好的方法不是毫无目的的海投,而是通过相关人士内推。
有一种比较好用的建立新关系的方法,那就是好好利用校友网络和领英这样的人才数据库。在校友目录里找找,有没有哪位校友会成员就职于你的目标公司。
到领英上瞧瞧,有没有哪个在目标公司工作的人与你来自同一所学校。如果能找到你们之间的联系,那就快联络他们吧。态度要诚恳,问题要简练,尊重他人的时间,给予适当回报。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兴趣目标和你现在的专业不符,这是你转换跑道最好的时机(30岁以后更难)。
我在本科读书时期做了大量探索,和本专业还有目标行业的人了解探讨,最后决定转去商科。后来我重读了一个本科才申请到商科硕士,从而获得进入目标行业(金融或者咨询)的敲门砖。
看上去我比同龄人晚几年进入职场,但在前期瞄准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比那几年毫无目标或者不适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更重要。
有个朋友35岁(从外貌上绝对看不出来),在某大型银行做了10年软件测试,最终发现自己再努力都爱不上计算机。技术知识可以靠死背下来,但是非常痛苦终于崩溃,不想消极怠工也不想下半辈子都这么痛苦。
前年下定决心辞职出国念了金融硕士,去年毕业了回国找工作,才发现投简历根本没有人搭理。
国内银行基本只招应届毕业生,35岁以上几乎只招行长。投资银行,非应届生没投行工作经验不要。那就先从实习做起吧。但是,有工作经验的不符合实习生条件,不要。
关键是,她在前10年也没有积累什么长期职场关系,找个内推都很难。最终她只有认清现实,回到让自己很痛苦的软件测试工作。
大脑在你20几岁时为了适应成人期,会达到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成长期的高峰,这就说明无论你想改变你的什么,现在就是改变它的时间。
步入职场策略3: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
成为某方面的资深员工,学习高效的沟通技巧,在工作和生活中留下靠谱的印象,多寻求各种反馈,让自己创造更大的价值。
你可以在职业生涯的早期,选择一些专题去钻研,逐渐成为别人咨询的对象。你磨炼的不一定得是震惊世界的高深技术,一些常会出现的问题或专题就可以。
一项最值得培养的早期习惯是高效沟通。不管我们身处什么样的角色和行业,我们沟通的方式最能决定我们在他人眼中的印象。利用职业生涯早期的每一个机会磨炼你的沟通技能,这不仅限于你说什么,而且包括你怎么说和在哪里说。
大多数人都是糟糕的沟通者,如果成为能沟通且能把故事讲得精彩的少数人之一,那你就能脱颖而出。
我开始工作后,陆陆续续向公司申请了价值人民币几十万的培训基金,专门打磨我的沟通能力,回报对我个人和公司都是巨大的。
有些很简单的技巧你只要持续使用,就会有效果。比如说,我们可以在进行任何沟通之前先写下一份简单的大纲,包括对着镜子练习时也要这样做。
首先,话题是什么?我们的听众的注意力正在不同的电子邮件和会议之间快速切换,有一半的时间他们完全不知道我们到底在说什么,所以每一次你都要说得一清二楚。
其次,写下你的三个重点,加上用于佐证的事实和原因加强说服力。这意味着你既有观点,又有支撑它的证据。
最后,直白地说出你希望听众接下来怎么做。这样一来,你的沟通至少是有力和清楚的。
这就能让你领先于世界上80%左右的人。
2第二阶段(30出头到45岁): 聚焦长板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人在30左右就很快陷入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眼前的生活虽然不是特别好,但是也不差,吃喝还是不用发愁,就是总觉得哪里不对。
最后往往陷入了一个忙碌的陷阱,日子过的充实无比,而想要的生活却越来越遥遥无期,反而渐行渐远。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时间。
更典型的是,我想学习一门技能,然而我没有时间;我想减掉大肚腩,然而没有时间…
这就是客观事实,生活所迫让很多人不得不付出大量时间维持生活,而对新的挑战与目标非常乏力。实际上已经陷入了这样子的围城:生活还将就,时间永远不够。
一旦拖下去,只能让自己更加的陷入被动,有了孩子后,更多琐碎的事充斥在生活每一个角落里。在被动的煎熬下,是不是花了更多的时间用来彷徨和迷茫了?
到30-40岁就基本上能把一个人社会阶层快定型了,这时候可以说是智力最后的巅峰。
如果第一阶段打好基础,大多数的升职加薪会集中发生在这个阶段。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寻找你的甜蜜区,那么第二阶段就是锚定它。你要不断问自己这三个难题
我擅长什么?我爱好什么?这个世界需要什么?
这个时候你要展现自我,让自己鹤立鸡群,通过刻意练习来精通任一项技能,成为某方面最顶尖或一流的专家。
在你确定要做的事情后,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哪里?要集中在你的优点上。当我们自己的弱点时,竭尽全力也只能达到平均水平,缺点要在第一阶段弥补。
没有一个成功的组织或者人会雇用一个仅能胜任工作的人,成功的人渴望优秀,优秀来源于你对优点的。无论你做什么,要努力做得更好,这就是你提高能力的最好途径。
尽量让自己把眼光从小圈子中解放出去,要不断的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学会在关键时刻做好选择。要扩大影响力,从一个执行者转变为领导者,要站上足够的高度上,用战略的眼光俯瞰全局。
要脱离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把你看待问题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成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而不是“鼠目寸光”的人。
- 走管理路线的,这个时候就应该积累在本行业的威信,和带领大小团队完成业务目标的经历;
- 走专业路线的,那么你在该专业领域应该有深度的认识,并对趋势有很好的把握,并发展成复合型人才。
当你做的事有门槛了,深度的壁垒就建立了,并不是随便能被取而代之的。这是在一个方向上靠时间熬出来的。没有极高的天赋,时间和专注度会帮你完成这一壁垒的。
我们普通人也是可以发掘出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就拿我所在的金融行业来说,最抢手的员工就是又懂数据又懂投资,还会沟通的人,能做到这三点的那都是凤毛麟角,每次我上项目的时候,都会留大把预算来招这些人。
而且,这种人的职业发展都不容易受到年龄的影响。
如果这个时期你的职业生涯停滞不前时,你要学会改变节奏或者改变战场。比如我的好几个同事在这个时期离开金融行业,去从事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有个非常要好的女同事转行去了教育行业,这让她更有成就感和价值感,而且她老公已经做到高管,所以经济上没有太大负担;
有个特别喜欢烹饪的同事就开了自己的小吃店,生意蒸蒸日上,公司同事也会经常去捧场,其乐融融;
还有一个做了舞蹈工作室,整个人神采飞扬。
从收入上来说可能不如金融业,但是他们经过前一阶段的积累,更成熟更有底气走出舒适区,把自己的兴趣做成了事业,获得了更多的人生乐趣。
这个阶段学习不能停,我曾经碰到一个咨询客户,已经近40岁的人了,做会计做了14年,但只是一个基层主管,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晋升机会,好多年没有加薪了。
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在这14年中,你有没有进行过培训、进修或者其他形式的充电?”他说,“没有”。
“从来没有吗?”“从来没有。”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并不少见。
没有学习,你的职业发展就会原地踏步。你以为你没有退步,但实际上别人在进步,你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你也就退步了。
在经历第二阶段时,应当不断地细微调整,有时还要大幅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我们需要定期确认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你可以问自己以下4个关键的职业价值评估问题。
学习:我是否正在积累有助于成长的新的技能、经验和关系。
影响力:我是否正在改变个人、公司,甚至整个社会?
乐趣:我的职业总体上算不算我生活中正能量和乐趣的来源?
奖励:我是否正在积累经济价值?
最后,借用我喜欢的乔布斯语录,作为结尾:
“人这一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绝伦。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
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
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职场##职场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