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家公司开局就手握100亿融资,3000多项专利和尖端科技,会是什么样子?
柔宇科技在2024年给出的答案,只有两个字:
破产。
叶檀财经用了“2024年最严重的一次失败”来形容柔宇破产,投资人徐小平当年是这么称赞柔宇的——“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中国最优秀的人才”。
柔宇科技破产清算获受理
柔宇科技已贴上“被执行人”标签,涉及超200条重要风险,超100条司法诉讼。
创始人刘自鸿个人“限高”,涉及司法案件78个,就连深圳机场挂满柔宇屏幕的科技树,也变成了无人问津的电子垃圾。
柔宇屏幕的科技树变成了无人问津的电子垃圾
一个据说打破韩国技术垄断的明星企业,却“离奇”破产,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
而更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是:
柔宇到破产最后一刻也没有人来救,到底是为什么?
天才公司,竟成了深圳“四大忽悠”
“柔宇到底是独角兽还是大忽悠?”
早在2020年,钛媒体和柔宇创始人刘自鸿就来了一场抨击质疑的对话,而在柔宇破产后,又被调侃为深圳四大忽悠。
其实,说柔宇是大忽悠确实有点冤。
柔宇的屏幕曾经出现在央视70周年国庆文艺晚会上,柔宇也是当年整场晚会唯一提供“黑科技”舞台道具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
柔宇的屏幕曾经出现在央视70周年国庆文艺晚会
当时登上央视,柔宇目的很明显,向外界不断强调自身是“技术公司”、“中美两地共同研发”。
前期的柔宇,几乎从不为钱发愁。
不仅有资金,还有深圳政府的支持。刘自鸿把柔宇定在深圳时说道,“硅谷是全球技术创新聚集地,可以接触最前沿信息。深圳是电子产业链发达,可以把技术快速转化为产品。”
2015-2020年间,柔宇科技获超8轮融资,估值约500亿。
刘自鸿介绍产品
当时,有人质疑柔宇还要烧钱到什么时候?
刘自鸿淡定回答,“特别底层技术创新的企业,一上来要在一年、两年内盈利也不太现实。”
2018年,柔宇自建的号称世界首条的柔性屏大规模量产线,占地达到10万平方米。深圳发改委公布《深圳市2020年重大项目计划》清单,柔宇也赫然在列。
柔宇自建的号称世界首条的柔性屏大规模量产线
而仅仅一年后,柔宇在钱的问题上已经相当捉襟见肘。
2021年,一位自称在柔宇员工,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爆料,柔宇已拖欠近千人薪资近半年,从保洁、保安,到管理人员。
也同样是这一年,供应商们集体聚集在深圳龙岗的柔宇办公楼下,要求柔宇偿还尾款。
柔宇员工举牌讨薪
这时候,外界开始从天才公司的吹捧变成质疑这家公司是否有能力维持正常经营。
2022年,柔宇科技的大部分员工接到公司的口头通知,被要求“强制放假”。
天眼查信息显示,在2022年的8月至9月,柔宇科技甚至一个月之内被法院强制执行五次。
在当年气派的总部门口,大批员工举着横幅和标语,要求公司尽快发放工资,“除了我们这些白领,工厂工人欠薪已经超过8个月了!”
大批员工举着横幅和标语,要求公司尽快发放工资
据统计去年年底,柔宇共欠员工薪水4100多万元。
缺钱的柔宇,有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柔宇独立董事刘姝威曾连续两天发文《拯救柔宇》《珍惜从0到1的研发成果》,其中骂道,“柔宇科技不善于寻找客户,这正是柔宇科技的软肋!”
刘姝威曾连续两天发文《拯救柔宇》
深圳也在拯救柔宇科技。
2023年8月,深圳市成立了柔宇科技专项小组,希望拯救柔宇:一是政府前期支持和投入很多,二是柔宇有着自己的技术路线,手握这么多专利,值得救。
深圳市成立了柔宇科技专项小组
此时的柔宇已经成为了补不回来的无底洞,三年净亏损超过30亿元。
但问题是,柔宇真是因为找不到客户被逼破产的吗?
崇拜技术,
却全是一锤子买卖
在柔宇破产之前,能清晰的在柔宇身上看到两家国外巨头的影子:一家是IBM,一家是三星。
柔宇对这两家巨头的盲目崇拜、模仿、复制,也断送了柔宇的一生。
对IBM的模仿,让柔宇走出了第一步险棋 :强行搞专利。
IBM在全球有个绰号叫“专利之王”,甚至连续29年稳坐美国专利排行榜首位,发起狂来一年搞9000多个专利都不是事儿,这些专利给它创造了超过270亿美元的知识产权收入。
2024年美国AI专利100强榜单
在IBM待过三年的刘自鸿,不是扩充学霸级团队,就是“拼命”搞专利。
据他介绍,公司多位核心管理与技术人员都是技术大拿:毕业于斯坦福、清华、北大还不算,核心成员背景都是在IBM、高通、安捷伦、微软、英特尔、富士康、飞利浦、华为、中芯国际...挖来的。
2015年之前,柔宇科技就申请了300项国内外技术专利。
有项专利技术,是将千万个晶体管的收缩卷曲半径做到小于1毫米,比圆珠笔芯更细,直接技术刷新了全球显示领域的世界纪录。
刘自鸿介绍曲面屏产品
但一门心思提升专利数量的刘自鸿,似乎忘记了他是干公司的。
除了IBM,在刘自鸿眼里,配得上柔宇的对手只有三星。
而对三星的模仿,让柔宇下了风险更大的一步棋,强行去库存。
他曾说,“目前全球范围内,拥有自己核心的柔性屏技术和可折叠技术,且两者都能量产的公司,只有柔宇和三星”。
但到了2019年,柔宇的屏幕31.4万片,销量仅5.27万片。这时,柔宇科技不找友商合作,而是宣布杀入消费电子,布局智能折叠手机,“自供自销,去库存”。
刘自鸿希望柔宇像三星一样,独立完成所有产品的开发,更正式面向全球发布首款可折叠屏手机——柔派。
柔宇发布首款可折叠屏手机
虽然这个名字让现在很多人感到极其陌生,但当时却相当高调:地点定在了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集成了柔宇的110余项核心技术专利,售价8999元起。
2020年9月,柔宇继续在屏幕上死磕,推出了柔派2。
在发布会上,刘自鸿大谈柔派2屏幕能够承受超180万次弯折,定价接近1万元。
柔派2定价接近1万元
柔宇一直宣传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硬科技”,堆世界级的平台型技术、堆专业大牛、堆创新科技...
但用户没有义务为理想和专利付款,而更愿意为实用买单。
最终,这台几乎销量乏善可陈的柔派手机挂在了闲鱼,成了一代“电子垃圾”。
消费者将柔派手机挂在了闲鱼
高端开局,为何酿成创业悲剧?
这次柔宇破产还牵连了一位大佬,华为。
柔宇内部透露,“华为曾提出投资柔宇科技,专门为华为供应柔性屏,但柔宇科技拒绝了华为的投资。”
“柔宇拒绝华为投资”这句话,似乎在有意无意拉高自己的地位。
前几天,华为急忙辟谣,“实际情况是,我们未有此投资计划,也未提出过投资要求。”
“柔宇拒绝华为投资”被华为辟谣
不仅华为不惯着柔宇,其他客户跟柔宇关系也不融洽。
招股书显示,三年半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竟然没有一家持续合作的。意味着,它们方方面面不过硬,擅长“一锤子买卖”。
可按理说,刘自鸿的出身跟这些科技公司,绝对是“门当户对”。
17岁拿下江西抚州的理科高考状元,考上清华,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顺利拿下斯坦福博士,毕业时刘自鸿仅26岁,成为了当时电子工程系历史上用时最短的华人博士毕业生。
甚至当年用天才少年形容都不为过。
刘自鸿17岁拿下江西抚州的理科高考状元
高端顶级开局,为何成了创业悲剧?
答案是,柔宇科技就像是一面镜子,映射着 “概念公司”们的一次次空想 。
比如经常被柔宇拿出来说的“超低温非硅技术”,虽然被柔宇吹的天花乱坠,但并没有受到其他手机厂商的认可以及应用。
这个技术虽然听起来挺牛,但它多数时候也仅仅存在于柔宇自己的介绍中,这个由柔宇独家研发的“秘方技术”,甚至找不到合作方。
当然更关键的一个原因在于,柔宇在供应链与产能上是其薄弱环节,跟京东方、和辉光电这些同行相比,柔宇科技的OLED面板产能是最差的。
柔宇产品介绍会
柔宇地基未稳,初出茅庐,却在口号下显得很拧巴——一味追求技术,却恰恰忽视了技术落地。
在这种情况下,柔宇其实最需要通过跟大企业合作打响自己的口碑和名气。
相反柔宇亲自下场做手机:既想做供应商,又想做手机厂商,导致与手机厂商产生竞争关系,没有厂商愿意用。
结 语:
其实,柔宇并不是什么离奇破产,甚至早有人提醒创业公司这样烧钱风险极大。
刘自鸿的回答却也相当理想主义,他说:“如果创业天天想着钱的事情,其实挺无聊的!”
但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资金就是子弹,比利润更重要的就是现金流。
技术出身的刘自鸿显然低估了钱的重要性。结果,柔宇做出来的产品满足不了手机厂商的要求:不仅含良率低、而且使用寿命低。
最终,整个团队对烧钱速度没有准确判断,浪费了技术更亲手把自己推向深渊。
顶级天才,为何换来创业悲剧?
因为理想可以悬空,但技术终归要落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