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信任别人但做不到(很想信任别人但做不到的说说)

两性百科2024-06-01 17:27:54[db:作者]

很想信任别人但做不到(很想信任别人但做不到的说说)

  学校和公司团建的时候常常会玩一个“建立信任”的活动,就是一个人站在台子上,往后倒下去,下面的同学或同事会一起接住他。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培养信任感。我们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论调:谈恋爱的时候,彼此信任是基础,如果都不信任对方了,那还谈什么恋爱。

很想信任别人但做不到 是怎么回事?

  然而谁不是一边说着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信任,一边又在苦口婆心劝别人不要做轻易信任别人的傻白甜呢。互相伤害、互相欺骗的故事听多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信任危机(trust issues)。信任他人,哪怕是最亲近的家人、朋友或恋人,好像也变成了越来越困难的事。

  明明很想信任别人,但就是做不到,这是我们的问题吗?

 

  我不相信你会留下,所以要先推开你

  其实不信任陌生人也没什么关系,我们本来从小就被教育说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无条件的信任陌生人本来就很罕见,也不值得推崇。但如果一个人经受过熟人的背叛或被抛弃,可能会对信任感造成更深的破坏。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对于有信任危机的人来说,他们会更多地注意到那些可能指向背叛和不爱的信号,忽略那些指向爱的信号。

  所以说真正有信任危机的人,未必会每天问对方八百次爱不爱我,而是会从心底就认定了对方总有一天会背叛,会离开。有些时候,我们也会意识到信任危机引发了自己过多的担心和焦虑。在实际上没有发生任何危险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不由自主地怀疑。可自我保护好像已经成为一种本能,要一个有信任危机的人去卸下心防试着完全信任对方,真的很难。

 

  重建信任三部曲

  信任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条件的信任(unconditional trust),也就是俗话说的“很傻很天真”。这样的信任是盲目的,也非常容易被破坏。

  而另一种信任,是有条件的(conditional trust);在仔细的探索、判断、求证之后,慢慢形成的信任,会更加可靠,也更加坚固。

  如果你想了解如何有条件地去信任别人,可以来试试这些方法(Catlett,2017):

  1.增进对自己的了解

  比难以信任别人更加为难的处境,是“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相信他”。这种时候,我们可以先试着充分地了解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先发展出对自己的信任。

  当我们能够相信自己的价值、感受、信念、判断和决策,我们就能够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选择相信他人,什么时候需要提高警惕。

  2.在沟通中保持开放心态

  就像前文所说的,在沟通中,我们可能会选择注意到那些符合我们内心怀疑的迹象。比如朋友对你说自己最近特别忙,没法和你约出去吃饭。我们可能因为内心的不安,而理解为对方想要疏远自己。

  如果想要避免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在沟通中留意多方面的讯息,既能够察觉到那些不利于自己的、引起猜疑的信号,也能够察觉到那些代表信任与接纳的含义。

  用朋友说自己最近很忙没有时间为例,对方可能是希望两人之间的关系在这段时间里稍稍放远一些,也可能是考虑到我们的感受,希望不要因为自己忙碌而冷落彼此。

  3.重新理解内心的怀疑与不安

  最后想说的是,无法真正信任别人是很正常的,无可厚非。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同的,不应该去要求所有人都要互相信任。难以信任他人,有时也是为了给自己多上一层保护,这样未必就要比容易信任、敢于受伤的人生更糟糕。

  知道坦诚和信任可以是一种选择,就足够了。有一些怀疑是健康,可能是以自我保护为目的,或是真的有实锤证据指向背叛与欺瞒。

  而另一些怀疑是盲目的。在盲目的怀疑里,我们被内心批判的声音(critical voice)所控制,以非理性的态度怀疑周遭的一切关系。

  那个曾被好友背叛的朋友告诉我,她内心里好像一直有一个声音在说“他才没有真的把你当朋友呢”、“别傻了,他才不在乎你呢”。这些声音让她很难真正亲近周围的朋友。

  试着区分内心的怀疑是有依据的,还是盲目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在怎样的条件下去信任他人。

       我以前看过一个TED演讲,叫《脆弱的力量》(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里面传达了这样一个宗旨:敢于去受伤、敢于在关系中展现自己脆弱的一面,会让你更接近人性本真,也会过得更幸福。

本文标签: ,很想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