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记者驱车来到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风水梁园区。只见这里到处都是翠绿的树木和一望无际的玉米地,黑黝黝的柏油路四通八达,路边的厂房和崭新的移民新村排列整齐。
但谁能想到,在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那时这里的景象如同它曾经的名字——风干圪梁一样让人绝望。“村里没通电,忙了一年,能吃上一顿炖羊肉就成了人们最大的心愿。”回想起曾经的场景,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以下简称东达集团)董事长赵永亮感慨不已。
从1996年开始,赵永亮为改变家乡面貌,带领刚创立的东达集团向这片无垠的沙漠宣战。那时,种不活树是经常的事,能不能赢得这场沙漠之战,谁心里都没底,赵永亮常常一个人站在高高的沙丘上苦苦思索,“一呆就是三四个小时,下来时腿都冻麻了。”他说。
“治沙若是找不到让老百姓受益的模式,就不可能有出路。”于是,他开始在沙产业上动起了脑筋,带领百姓走出一条“三治、三生、六增”的脱贫致富之路,将昔日的风干圪梁变成今日的风水梁,将死亡之海变成了生态绿洲,在茫茫大漠中建起了一座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产业化治沙让荒漠变绿洲
“那时候风沙一年比一年厉害,种不了庄稼、牛羊没草吃,老百姓只能被迫搬离。”在风水梁移民新村二期门口,今年75岁的当地农民陈海说起当时的情况,直摇头。
几经周折之后,赵永亮把治沙的目标放在了沙柳种植上。“沙柳是本土植物,耗水量小,平茬之后长得更快,嫩叶是上好的家畜饲料,枝干则可以用来造纸。”明确了发展目标后,从1998年开始,东达集团陆续在库布其沙漠边缘、沿黄八大孔兑以及风水梁种植沙柳30万亩,改良了100多万亩沙化土地。
如何在治沙的同时,为老百姓找到致富的“良方”?东达集团创新性提出了“林牧相间、林田相间”的治沙模式,让沙柳和树木成为治沙屏障,在其围成的空间里种草和种田,草地可以放牧,田里种起了玉米,植物在固沙的同时也为当地农牧民增加了收入。为了给沙柳找出路,东达集团收购了当时濒临破产达拉特旗造纸厂,平淡无奇的沙柳开始变身农牧民手中的“摇钱树”。
见到效益后,当地农牧民纷纷种起了沙柳,种植面积很快扩展到几百万亩。几年之后,风干圪梁开始披上了绿装,地里有了牛羊的身影,庄稼也一茬茬长起来。看到家乡的变化,很多外出务工的青壮年纷纷回乡,风干圪梁出现了勃勃生机。
生态建设不以绿色画句号
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从第六次产业革命和大农业的宏观视野出发,创建了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理论,提出要在充分利用太阳能的基础上,全面依靠各种高科技,加强有效管理,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和注重实践等,为科学利用沙漠奠定了理论基础。
“钱老的沙产业理论,给我指明了治沙的方向,让我看到了‘点沙成金’的希望。”但在20世纪90年代末东达集团提出“生态建设不以绿色画句号”的治沙口号时,在当时主要以种树种草为主要模式的生态治理大背景下,但此举却并未引得关注。这种处境,让赵永亮一度感到十分困惑。
“治沙之初,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给当地农牧民找出路,如果没有形成产业,只是单纯把沙漠给绿化了,农牧民还是回不了家,我认为这种治沙模式算不上成功。”2001年初,经过再三思虑之后,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钱学森写了一封信,将东达集团治沙的情况给钱老做了汇报,希望能得到钱老的指点。
“我认为东达集团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而且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了沙漠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收到钱老的回信和肯定后,赵永亮更加坚定了他发展沙产业的决心。
如今,当记者路过树林召时,在满目青翠之中,那个“生态建设不以绿色画句号”的巨幅路牌依然是十分抢眼。
构建全产业链
乡村振兴新模式
“我们老两口养兔子一年收入差不多10万元,再干点别的,收入不低于公务员。”在风水梁园区獭兔养殖基地,说起如今的好日子,63岁的当地农民李鹏程一脸自豪。
东达集团旗下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王永清告诉记者,在风水梁园区,这几年依靠特色种养殖产业富起来的家庭数不胜数。“为了保障养殖户的利益,公司采取的是保护价收购模式,老百姓看到养殖产业有保障,都争着扩大规模。”他说。
在鲜食玉米生产车间,10条自动化的生产线忙碌不停,经过去皮、清洗、蒸煮、包装、冷藏等一系列操作,这些精挑细选的上好玉米将被送到南方市场,成为当地食品市场的抢手货。“今年我们能达到5000万棒的出货量,明年再上一部分生产线,争取超过1亿棒。”赵永亮告诉记者,经过加工和包装之后,这些玉米都会身价倍增。
2013年,为了减轻对环境的影响,东达集团关掉了造纸厂,从德国引进了先进的刨花板生产线,将沙柳制成远超欧盟标准的新型生态板材。最近,在獭兔出口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被迫关停后,东达集团迅速启动“百万肉羊生产计划”。“兔舍经过改造后变成羊舍,我们将继续采取‘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引进优质肉羊,实行供、产、销一体化,继续带动当地农牧民致富。”东达集团旗下华羊部落公司负责人张磊忠说。
2021年3月11日,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李理调研风水梁园区时表示,风水梁现代化农畜养殖与精深加工产业基础完善、配套齐全、链条完备、发展空间巨大,可作为黄河几字湾区域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加工示范基地来打造。“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扶贫富民事业精神可嘉、值得赞赏。”李理充分肯定了东达集团的贡献。
变身风光无限的风水梁
在历经多年的沙漠治理之后,风干圪梁终于迎来了改头换面的契机。2005年3月11日,一个充满希望的“风水梁”诞生了,东达集团治沙的故事,由此迎来高潮。
2011年3月,总面积111.77平方公里的风水梁园区被批准成立,目前已发展成为集生态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清洁能源输出、煤炭物流、新农村建设和人口转移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近年来,风水梁园区先后被确定为“鄂尔多斯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自治区农牧民返乡创业园”,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主席质量奖”“农产品地理标志”“内蒙古名片价值品牌”等殊荣。
看到风水梁今日之巨变,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表示,东达集团通过种养殖与沙产业完美结合,将风水梁成功打造为一方富民安居与投资创业的热土,让众多贫困百姓迈上了小康路,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创建和总结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独特发展模式,取得成绩可观可感可喜,真正掌握了沙产业理论的精髓。
对于风水梁的变迁,风水梁园区党工委书记张钊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没有东达集团的付出,就没有风水梁的今天。东达集团通过治沙产业链的构建,为风水梁园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采访中,赵永亮带记者来到了一处插着国旗的沙丘,登顶后意味深长地说,那边的沙漠治理完了,这边的还得治理,啥时候都治好了,风水梁就真正变美了。
(来源:中国城市报)